傍午的意思、傍午的详细解释
傍午的解释
[near noon] 意同“傍晌”。接近中午时会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鲁迅《孔乙己》
详细解释
纵横交错。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语未已,即有黑衣数十百人继来,共坐於堂。命左右逻捕男女,无少长悉以梃敲杀之。积尸傍午,向暮尽死。”
临近正午。 元 张宪 《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綵胜金花贴鼓腰。”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如今日已傍午,快些梳起头来。” 鲁迅 《呐喊·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词语分解
- 傍的解释 傍 à 靠:依山傍水。 临近:傍晚。傍黑。傍亮。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午的解释 午 ǔ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用于计时: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午间。午饭。午睡。午休。午夜(半夜、子夜)。 古同“忤”、“迕”,逆,背。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傍午”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临近正午的时候,通常理解为接近中午但尚未到正午的时间段,具体范围约在上午11点至中午12点前后。
详细解释:
-
词义构成
- “傍”:意为“临近、靠近”,如“傍晚”指临近晚上,“傍午”同理表示临近午时。
- “午”:地支第七位,传统计时中指“午时”(11:00-13:00),正午为12:00。因此“傍午”特指靠近正午的时间,而非整个午时。
-
时间范围
通常指11点至12点之间,接近正午但未到严格意义上的“午时中点”(12:00)。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提到“傍午傍晚散了工”,即表示工人临近中午和黄昏的作息时间。
-
用法与例句
- 作时间状语:如“傍午时分,突然下起了大雨”。
- 文学描述: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体现时间推移或场景转换,如“傍午夕阳惨淡,玉兰花坠地”。
-
常见混淆
需注意与“午时”区分:“午时”是11:00-13:00的整段,而“傍午”仅指临近正午的部分时段。
“傍午”强调时间上的接近性,生动描绘了接近正午的短暂时刻,常见于生活场景或文学表达,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所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傍午是一个词,意思是在午时附近或接近中午的时刻。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来看,傍午的部首是亻(人),它包含了两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确定,但它是由傍和午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傍的意思是靠近,午的意思是中午。
在繁体汉字中,傍午的写法是「傍午」。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傍午的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考虑到傍午的词义,我们可以猜测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使用与现代写法相似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傍午的例句:
1. 我们约定在傍午一点见面。
2. 傍午时分,阳光炙热。
3. 傍午的菜市场人流熙攘。
一些与傍午相关的组词可能包括傍晚、傍旁等。傍晚意为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刻,傍旁意为靠近旁边或侧面。
傍午的近义词可能包括中午、午时等,它们都表示大致相同的时间段。而傍午的反义词可能是清晨、深夜等,因为它们分别表示凌晨和午夜两个相对的时间点。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不护细行长迤唱驺铲削抄截雕歼吊临叠鼓短盘敦谕惰骄多早阸薜芳羞公券广舶古文观止汉元衡度禾穟麾之即去迦梨郊肩背相望僵尸见事诫勗金镂絶才鞫决君家菓狼虫虎豹狼抗乐施两耳塞豆踉踉跄跄赲趩麟父笔领班笼驯轮轑貌侵目瞪心骇年头平水韵欺朦侵害虬枝求知若渴契繻趋蹶软湿沙徼收容所顺脚逃扬天男跳远未时乌蟾消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