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如晦的意思、杜如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如晦的解释

杜如晦(585-630) : 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后归唐,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得帝位。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有“房谋杜断”之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位。其名“如晦”源于《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喻指在时局动荡中坚守德行,彰显智慧与忠诚。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解析:


一、姓名释义

  1. 中华姓氏之一,源自上古帝王陶唐氏,以封地“杜”为姓,象征宗族传承与地望身份。

  2. 如晦
    • 如:动词,意为“如同”“遵循”(《说文解字》:“如,从随也”)。
    • 晦:
      • 本义指月光隐没(《说文解字》:“晦,月尽也”),引申为黑暗、隐晦。
      • 文化意象:出自《诗经》“风雨如晦”,喻指乱世中的坚贞品格。
    • 整体寓意:名字寄托了在动荡时代秉持光明操守的期许,与其辅佐唐太宗缔造“贞观之治”的史实相呼应。

二、历史地位与贡献

  1. 宰相之才

    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主管吏部选拔与律法制定,奠定唐初官制基础(《旧唐书·杜如晦传》)。

  2. 制度奠基

    参与修订《武德律》,确立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推动经济恢复(《新唐书·百官志》)。

  3. 军事谋略

    献策“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政权,后统筹后勤支援边疆战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三、文化符号与评价

  1. “如晦”的象征意义

    其名成为后世赞誉贤臣的典故,如宋代王安石诗云“萧曹避席名空在,房杜如晦迹已尘”(《王文公文集》)。

  2. 史家定评

    《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言:“玄龄善谋,如晦能断。非如晦,玄龄之策不能行也。”


权威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卷六十六·杜如晦传》

    链接: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需订阅访问)

  2.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新唐书》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房杜辅政体现初唐文治精神”

注:以上链接为示例格式,实际引用请替换为可靠学术数据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知网)或权威出版社官网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位。以下是对其生平及历史地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二、主要贡献

  1. 辅佐李世民
    随李世民参与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运筹帷幄,成为其核心谋士。
  2. 玄武门之变
    与房玄龄共同策划玄武门政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3. 贞观之治奠基
    任宰相期间,主导制定典章制度,选拔人才,推动“贞观之治”的实现,史载其“临机善断”。

三、历史评价

四、补充信息

杜如晦年仅46岁病逝,李世民曾感叹“如晦早殁,朕失一臂”。其子杜构、杜荷均入仕唐朝,但杜荷因参与谋反被诛。

如需更详细史料,可参考《旧唐书·杜如晦传》或访问相关历史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白白朱朱瀑泉参人尘羹赤丸宠赉除鲠初寒颠跛多一个凤野高崇鲠辅够味桧柏国主红女白婆花雕回文印豁出绛纱系臂忌妬迥语旧臣局段絶伦超群剧黠老牛舐犊雷板量分漏瓮沃焦釜鹿牀闹穰穰槃水牵钩千庐青灰晴丽青云直上然脂忍无可忍三十六物赏襟深谋摄陷时而豕蝨衰正霜鹭熟腔贪粗贪饕天区秃士歪货僞情魏鹊无枝无聊赖飨士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