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纸笔。泛指文具。《战国策·齐策六》:“ 君王后 病且卒,诫 建 曰:‘羣臣之可用者某。’ 建 曰:‘请书之。’ 君王后 曰:‘善。’取笔牘受言。” 汉 刘向 《说苑·指武》:“ 王满生 籍笔牘,书之曰:‘社稷且危,傅之於膺。’”
(2).犹文牍。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连事,有如 * 高 、 谷子云 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清 唐孙华 《寿座主讲学仇先生二十六韵》:“请求无笔牘,著述有籤縢。”
笔牍是汉语复合词,由“笔”与“牍”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字形、历史演变及实际应用三方面解析:
指书写工具。《说文解字》释为“所以书也”, 其本义为竹管束毛制成的书写器具,后泛指各类书写工具。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简。《说文解字》载:“牍,书版也”, 形声字从“片”(剖木为薄板),后引申为文书、信件载体。
笔牍的完整含义包含两层:
字面指笔与木牍,代指书写所需的文具。如《后汉书·列女传》载班昭“执笔牍而进”,即手持书写工具之意。
引申指书写的文件、信函或文章。如《南史·文学传》称谢朓“笔牍为天下所重”,赞誉其文书创作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书写文化的物质载体,“笔牍”见证了文字记录从简牍向纸张的演变。汉代王充《论衡》云“断木为牍,析之为板”, 反映早期书写形态。其文化内涵包括:
今多用于书面语,指代:
权威参考来源:
“笔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泛指书写工具
指纸、笔等文具的统称,如《战国策·齐策六》记载“取笔牍受言”,即用纸笔记录君王遗言。
代指文书或公文
引申为书面文件或公务文书。例如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提到“竭笔牍之力”,形容官员处理文书的政务能力。
“笔牍”兼具具体文具和抽象文书的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现代使用中,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
棒头北斗标志牌不分伯仲步后尘冲凝逗教裰领道袍俸满负韊抚循该举訽詈花狸狐哨浣水活该匠人坚滑贱同佼健交颜家书截翦景福精义入神决命争首句偈口子林下风度鹿港木柴苹末牵念迁赏仍就色迷杀缝珊钩山落善为我辞神骨神舆社团石蟹守困爽秀水循环书帐四鄙铁钎嗁呼厅子都通虔退征文奸济恶无天无线电通信物以羣分香洞香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