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把麻的意思、把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把麻的解释

唐 宋 时,封王及任免将相等重大事件,以白麻纸书写诏书。宣诏时指定专人在旁提示,称为“把麻”。《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引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通事舍人宣詔,旧命拾遗团(圈)句把麻者,盖謁者不知书,多失句度,故用拾遗低声摘句以助之。” 宋 庞玉英 《文昌杂录》卷一:“及 吕温 为拾遗,被唤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遗不把麻自 吕 始。时 柳宗元 戏 吕 云:‘幸识一文半字,何不与他把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苏子容 诗云:‘起草才多对卷速,把麻人众引声长。’……盖昔时宣制,皆曼延其声,如歌咏之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把麻”的汉语词典释义

“把麻”在汉语中属于复合词结构,需拆分理解:

  1. “把”

    • 动词义:指用手握住、执持,如《说文解字》释为“握也”。
    • 量词义:用于成束或成捆的物体,如“一把麻”指一束麻纤维。
  2. “麻”

    • 植物义:指桑科草本植物,其茎皮纤维可用于纺织,如《诗经·陈风》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 纤维义:经沤制、剥离后的麻类纤维,古代为重要纺织原料。

复合词“把麻”的释义

引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把麻”是唐宋时期特有的政治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核心词义
    指唐宋时期宣读重要诏书时,由专人辅助断句提示的仪式制度。重大事件(如封王、将相任免)的诏书用白麻纸书写,宣诏时需安排通晓文书的官员在旁低声提示断句,防止宣读错误。

  2. 历史背景
    唐代通事舍人宣诏时,常因不熟悉文书格式出现断句错误,遂形成「拾遗团句把麻」的定制。例如《太平广记》记载吕温任拾遗时拒绝参与把麻,成为制度变化的转折点。

  3. 特殊记载
    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提到,吕温事件后「拾遗不把麻」成为新惯例,柳宗元曾戏称:「幸识一文半字,何不与他把麻」,侧面反映当时文人对该制度的看法。

注: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掌握事物关键」的成语,此释义与历史文献记载不符,可能属于现代误读,建议以唐宋史料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矮人看场白扯白麪僰道不悖捕快长短言承佃沉着痛快赤包儿蚩笑川守脞録电眸雕虎地表顶球窦迳对外返视内照改换家门公沙五龙钩钩鬼胆河北贺旦横亘花名虎不拉贱鬻浇譌街心公园今人金山禁甬救经引足狂劣狂涛巨浪阔老蜡凤亮花花灵居沦殁骡马怓怓拿人凝翫排出匹双拳曲三削生拘史谍试市跳子头半天,头半天儿颓龄湾澴销殒唏里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