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讼牍的意思、讼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讼牍的解释

诉状。 宋 赵抃 《次韵程给事见寄》:“讼牘自怜无日暇,诗筒翻喜入秋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以故观其讼牘,虽 皋陶 亦必裂眦;讯其口供,即 龙图 为之发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讼牍(sòng d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记录诉讼案件及相关司法活动的文书总称。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本义解析:诉讼文书

指官府审理案件时形成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1. 诉状:当事人向官府提交的控告或申辩文书("牒"或"状")。
  2. 判词:官吏对案件作出的裁决文书("判"或"谳")。
  3. 笔录:庭审过程的文字记录("供状"或"问录")。

    《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定义为"旧时诉状的旧称",而《辞源》则扩展为"诉讼的文书",涵盖诉讼全流程的书面载体。

二、引申义:公务文书的代称

在广义语境中,"讼牍"可泛指官府处理公务的文书档案。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所述:"讼牍纷沓,案牍积压",此处即指包括诉讼在内的各类行政公文,反映古代司法与行政合一的治理特点。

三、历史背景与制度关联

讼牍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密切相关:

四、文化意象与文学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讼牍"常象征吏治状态:

《聊斋志异·胭脂》:"讼牍如山,官不能决",借堆积的文书暗喻司法效率低下。

苏轼《和刘道原见寄》:"厌看讼牒签押尾",则反映士大夫对琐碎公务的倦怠。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在线版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M]. 商务印书馆, 2015: 页1892.

: [清]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部》[DB/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53647

: 李学勤.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诉讼[J]. 文物, 1981(09).

: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M]. 文物出版社, 1990: 页147-154.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名公书判清明集》[M]. 中华书局, 1987.

: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卷十[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苏轼全集校注[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册4页2562.

网络扩展解释

“讼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词源与用法

  1. 历史文献引用:
    宋代赵抃在《次韵程给事见寄》中提到“讼牘自怜无日暇”,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亦用此词描述诉状审查的场景。
    这些用例表明,“讼牍”常见于古代司法语境,强调其作为官方文书的正式性。

  2. 词义延伸:
    “牍”本义为书写载体,后扩展为公文代称;“讼”则聚焦于争辩性质,二者结合后特指与诉讼相关的正式文件。

补充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福惠全书》等古籍或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灰藏蓄抄件成毕赤酱淳化阁帖麤秽點籌郎底许发面風幹蜂饧复查抚时感事改目广陵散寡识固要孤云何必和上环岁撝卑简字靖郭氏矜涵极愿尽欢揆构朗然老调重谈论年洛蜀履节麻风门隙门诊部起尽穹窒劝架蛆渠屈曲髯虵仁声忍受烧头生粪省节蝨建草衰城谁数庶祈束手旁观黍肫四佞绥宁讨平提月僞善乌七八糟闲邪存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