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洛蜀的意思、洛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洛蜀的解释

指 洛 党和 蜀 党。为 宋哲宗 时 元祐 三党中的两党(另一6*党叫 朔 党)。 明 叶襄 《感旧》诗:“ 洛 蜀 纷争日,君王宵旰时。” 明 沉钦圻 《咏史》:“一堂争 洛 蜀 ,四镇角熊羆。”参见“ 洛党 ”、“ 蜀党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洛蜀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洛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术语,主要指中国北宋时期以洛阳为学术中心的洛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和以蜀地(今四川)为学术中心的蜀学(以苏轼、苏辙兄弟为代表)两大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学术分歧与政治斗争。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学派分野与地域代表:

    • 洛:指代程颢、程颐兄弟及其门人形成的“洛学”,是宋代理学(道学)的重要奠基者。他们以洛阳为中心,强调“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哲学,建立了系统的理学体系。其思想核心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道统)。
    • 蜀:指代苏轼、苏辙兄弟及其门人形成的“蜀学”。他们来自蜀地,学术风格更为博通,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尤重文章、经世致用和人情事理。苏轼强调“文以载道”但更重文采与个性表达,其思想更具文学性、实用性和包容性(文统)。
  2. 学术思想之争:

    • 洛学(程朱理学先驱)强调严格的道德规范、尊王攘夷的正统观念和内在心性修养的纯粹性,对佛老思想持批判态度,主张以“理”为最高准则。
    • 蜀学则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苏轼等人重视文章辞章、历史经验、现实政治策略,对佛道思想有较多吸收,更强调人情、事功和变通,认为“理”需与“情”相协调。
    • 双方在哲学基础(如对“理”、“性”、“情”的理解)、治学方法(重义理阐发 vs 重博学通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对王安石的看法)以及对佛老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分歧。
  3. 政治斗争(洛蜀党争):

    • 学术分歧在北宋复杂的党争环境中演化为激烈的政治对立,史称“洛蜀党争”或“洛蜀党议”。
    • 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与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常与朔党等有联合)在朝廷政见、人事任用、礼法制度(如关于“师道”的争论)等方面屡起冲突,相互攻讦。
    • 例如,程颐曾劾奏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出题不当,苏轼则讥讽程颐拘泥古礼、不近人情。这些冲突导致双方官员多次被贬谪。
  4. 历史影响与象征意义:

    • “洛蜀”一词浓缩了北宋中后期这场影响深远的学术与政治纷争,成为后世理解宋代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关键概念。
    • 它象征着宋代儒学内部理学心性派(重道德形上学)与文章事功派(重文采经世)之间的根本性差异与张力。
    • 这场党争也深刻影响了南宋理学的走向和后世对北宋历史的评价。

权威参考来源:

  1. 《宋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帙浩繁的官方史书,在《道学传》(程颢、程颐传)、《苏轼传》、《苏辙传》及相关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洛蜀两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学说及党争始末,是研究洛蜀之争最核心的史料。 (链接示例:中华书局《宋史》介绍页 - 请访问中华书局官网查询具体卷次)
  2. 《二程集》 (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录程颢、程颐兄弟的全部著作(如《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等)及部分弟子记录,是研究洛学思想最直接的原始文献。 (链接示例:中华书局《二程集》页面)
  3. 《苏轼文集》/《苏辙集》 (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录苏轼、苏辙兄弟的诗文、奏议、书信等,是研究蜀学思想、政治主张及他们与洛学论争的直接材料。 (链接示例:中华书局《苏轼文集》页面)
  4.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著,中华书局 / 浙江古籍出版社):系统梳理宋元学术流派的重要著作,其中《伊川学案》(上、下)、《东坡学案》等章节对洛学、蜀学的渊源、思想、分歧及相互批评有精辟的总结和分析。 (链接示例:中华书局《宋元学案》页面)
  5.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著,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年体北宋史巨著,详细记录了包括洛蜀党争在内的北宋政治事件的具体过程和时间脉络,是《宋史》的重要补充。 (链接示例:中华书局《续资治通鉴长编》页面)

网络扩展解释

“洛蜀”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一、北宋党争的政治派系(主要含义)

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形成的洛党与蜀党,属于“元祐三党”中的两派(另一为朔党)。

  1. 洛党:以程颐(洛阳人)为首,代表北方理学学派。
  2. 蜀党:以苏轼(蜀地眉山人)为首,主张文学革新。
    两派因政见、学术分歧激烈争斗,史称“洛蜀党争”。明代诗人叶襄曾用“洛蜀纷争日”形容这段历史。

二、地理概念(引申义)

指洛阳(今河南)与蜀地(今四川)的地理距离遥远,后引申比喻人际关系疏远。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而非历史术语。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哀转唵呓百君闭路博远不丁点儿惨黩柴瘠齿迈电介质顶缸低狭动使梵僧番子手负廓覆师坩子土赓酬挂毂好乐合色鞋歡朱国忽闪讲武城监仆校对计册极晨计台继体救命星蜡珠猎跋灵户龙爪粟鹿角菜蔑蔑蜜饵蜜饯旁推侧引盘篮屏风叠谴死邱索忍古申治射蜮水稾熟路轻辙天高气爽天膜踢毽子瓦努阿图威爱危害伪命下店箱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