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随便,不可靠。 明 高攀龙 《答南皋三》:“某自来极信得先生之学,不能无疑先生之教,以为説得太鬆滑。”
“松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ōng huá,由左右结构的“松”和“滑”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随便、不可靠”,常用于形容言语或行为缺乏严谨性。例如,明代高攀龙在《答南皋三》中提到:“某自来极信得先生之学,不能无疑先生之教,以为説得太鬆滑。”此处的“松滑”暗含对教导不够严谨的批评。
词源与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带有文言色彩,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个来源(如、2、4、5)均引用高攀龙的话作为典型例证。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表达或历史语境,描述对人或事的不可靠性。需注意与“松软顺滑”等物理触感描述(如提到的织物“膨松、滑爽”)区分。
补充说明
权威性较高的指出,现代偶见该词用于其他领域(如洗涤剂效果),但核心含义仍以“不可靠”为主。
“松滑”属于偏文言的词汇,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分析,可查阅相关古籍或语言学资料。
松滑一词可以用来形容物体的表面光滑、柔软而且不粘腻。它是一个形容词,常常用来描述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或食物的质地。
松滑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滑字旁。它共有10个笔画。
松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松”意为松树,表示柔软和顺滑,“滑”则是表示光滑。在繁体字中,“松滑”没有任何变化,仍然保持为“松滑”。
古时候,“松滑”一词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古代的文献和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松滑”的曾用字,如“鬆滑”、“慫滑”等,但现代汉语中主流的写法仍然是“松滑”。
1. 这块丝绸面料柔软松滑,非常适合制作夏季衣物。
2. 婴儿的皮肤嫩滑松弛,给人一种触感舒适的感觉。
1. 松软:形容柔软而有弹性。
2. 松脆:形容脆而易碎。
3. 松散:形容松开,不牢固。
1. 光滑:形容表面平整,没有粗糙的感觉。
2. 柔滑:形容柔软而丝滑的感觉。
3. 细腻:形容触感柔和,光滑细腻。
1. 粗糙:形容表面不平滑,有不规则或粗糙的感觉。
2. 粘腻:形容表面有粘性,沾染容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