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隨便,不可靠。 明 高攀龍 《答南臯三》:“某自來極信得先生之學,不能無疑先生之教,以為説得太鬆滑。”
“松滑”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ōng huá,由左右結構的“松”和“滑”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隨便、不可靠”,常用于形容言語或行為缺乏嚴謹性。例如,明代高攀龍在《答南臯三》中提到:“某自來極信得先生之學,不能無疑先生之教,以為説得太鬆滑。”此處的“松滑”暗含對教導不夠嚴謹的批評。
詞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帶有文言色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個來源(如、2、4、5)均引用高攀龍的話作為典型例證。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曆史語境,描述對人或事的不可靠性。需注意與“松軟順滑”等物理觸感描述(如提到的織物“膨松、滑爽”)區分。
補充說明
權威性較高的指出,現代偶見該詞用于其他領域(如洗滌劑效果),但核心含義仍以“不可靠”為主。
“松滑”屬于偏文言的詞彙,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分析,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松滑一詞可以用來形容物體的表面光滑、柔軟而且不粘膩。它是一個形容詞,常常用來描述許多不同類型的材料或食物的質地。
松滑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滑字旁。它共有10個筆畫。
松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松”意為松樹,表示柔軟和順滑,“滑”則是表示光滑。在繁體字中,“松滑”沒有任何變化,仍然保持為“松滑”。
古時候,“松滑”一詞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古代的文獻和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松滑”的曾用字,如“鬆滑”、“慫滑”等,但現代漢語中主流的寫法仍然是“松滑”。
1. 這塊絲綢面料柔軟松滑,非常適合制作夏季衣物。
2. 嬰兒的皮膚嫩滑松弛,給人一種觸感舒適的感覺。
1. 松軟:形容柔軟而有彈性。
2. 松脆:形容脆而易碎。
3. 松散:形容松開,不牢固。
1. 光滑:形容表面平整,沒有粗糙的感覺。
2. 柔滑:形容柔軟而絲滑的感覺。
3. 細膩:形容觸感柔和,光滑細膩。
1. 粗糙:形容表面不平滑,有不規則或粗糙的感覺。
2. 粘膩:形容表面有粘性,沾染容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