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盛牲肴的食鼎。《周礼·天官·膳夫》“鼎十有二” 汉 郑玄 注:“牢鼎九,陪鼎三。” 贾公彦 疏:“﹝牢鼎九:﹞牛、羊、豕、鱼、腊、肠胃同鼎、肤、鲜鱼、鲜腊。”
“牢鼎”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古代礼制与引申义来理解:
实物礼器
指古代盛放祭祀牲肉的食鼎,属于周代礼制中的重要器物。根据《周礼》记载,周代用鼎制度中“牢鼎九,陪鼎三”,其中“牢鼎”用于盛放牛、羊、豕等主要祭品,如牛鼎、羊鼎、豕鼎等,与簋配合使用形成等级规范。
制度象征
引申为固定不变的制度或法律体系,取“牢”的稳固之意与“鼎”的权威象征,比喻长期稳定、难以更改的规章。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与制度研究,如:“周代牢鼎制度体现了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引申义用法可参考现代语境中的制度比喻,但需结合具体上下文。)
建议需深入考证时,可查阅《周礼》原文及汉代注疏资料。
牢鼎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沉稳、坚固。在文学作品中,牢鼎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体的性格或特性。
牢鼎的部首是鼎(dǐng)。
牢鼎的总笔画数是17。
牢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尚书》中的一句话:“朋友之心,直而不忘曲,牢鼎不拔。”这句话意味着真诚与坚定的友谊。
在繁体中,牢鼎的写法保持不变(牢鼎)。
在古时候,牢鼎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比略有不同。它的形状稍微草率一些,但整体结构仍然是鼎字在上,牢字在下,呈现出一种坚固的形态。
1. 他的性格就像牢鼎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沉稳地应对。
2. 这座古城的建筑如同牢鼎一般,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不倒。
3. 他的决心如同牢鼎一般坚固,不会动摇。
稳牢、坚牢、坚如磐石、铁骨铮铮
稳固、坚实、坚定、牢固
摇摇欲坠、动摇、脆弱、不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