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顺从其势而沉默不语。《宋书·徐羡之传》:“臣等荷遇二世,休慼以均,情为国至,岂容顺默。”《宋书·何尚之传》:“若值 汲黯 、 辛毗 ,必将犯颜切諫,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开物归信门》:“岂容顺默驶流晏安苦海沉沦沸火而不自拔者乎!”
“顺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ùn mò,其核心含义为“顺从其势而沉默不语”。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指在特定情境中顺应形势或他人意志,选择保持沉默的状态。例如《宋书·何尚之传》中“每存顺默耳”即体现臣子在朝堂上谨慎不言的态度。
情感色彩
含被动隐忍的意味,多用于描述因外界压力或权衡利弊而主动收敛言辞的行为,如南朝齐萧子良所言“岂容顺默驶流晏安苦海”,暗含对放任自流的批判。
二字组合后,突出“以沉默应对顺从之势”的行为逻辑。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顺默”,但可结合语境用于文学或论述性文本,形容隐忍、克制的处世态度。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语义延伸,可参考《宋书》及南朝文献。
"顺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按照事物的规律顺应而不做声音表达。
"顺默"的部首是 "頁"(页)和 "黑"(黑)。
"顺默"的笔画数为11画。
"顺默"一词起源于《荀子·劝学》一书,原文为:“德行恭敬,而顺默谨,犹犬马之顺人,及有功则鸣矣。”指的是在平时应该保持谦逊有礼,行为顺从而不轻易说话,就像是马犬虽然一直很顺从人指挥,但只有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时才会被表彰和赞扬。
"顺默"的繁体字为 "順默"。
在古代,"顺默"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记载,当时的写法为 "順"、"秉"、"(黑+5)"。
1. 他在会议上顺默地听取了各方的意见。 2. 她作为领导者,时刻保持着顺默的态度。
1. 顺从:按照他人的意愿行动,不违抗。 2. 默默:默默无声,不说话。 3. 默许:默默地同意。 4. 默示:通过行动暗示或表示。
1. 顺从 2. 默默 3. 默许 4. 默示
反义词可以是:不顺从、大声、表达、显露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