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虯箭”。古时漏壶中的箭。水满箭出,用以计时。箭有虬纹,故称。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虬箭司更,银漏与三辰合运。” 唐 杜审言 《除夜有怀》诗:“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鷄鸣。” 清 龚自珍 《临江仙》词:“底事雏鬘憨不醒,冬冬虯箭宵分。”
虬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于指示时间的浮箭。该词由"虬"与"箭"构成复合意象:"虬"原指传说中头生双角的龙,此处取其盘曲形态,形容浮箭表面的刻度纹饰如龙纹般蜿蜒;"箭"则直指漏箭的细长形态,两者共同构成对古代计时器具的雅称。
从词源考据,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学典籍。唐代李善注《文选·陆倕<新刻漏铭>》时明确记载:"虬箭,谓漏箭也。虬,谓刻漏之箭以虬龙为饰也。" 可见其造词逻辑源于器物装饰特征与实用功能的结合,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观物取象"的修辞传统。
在词义演变中,虬箭逐渐衍生出双重意象:既作为时间计量工具,又承载着文人墨客对光阴流逝的感悟。如清代陈维崧《绕佛阁·初冬同友人小憩中隐禅院》中"虬箭偏长,败叶敲窗"之句,即以漏箭刻度象征时间绵延,与秋声萧瑟形成意境对照。这种文学化运用使该词超越实用器具范畴,成为承载时间哲学的文化符号。
现代汉语中,虬箭主要出现于古典文学研究及古诗词鉴赏领域。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对其释义为:"饰有虬龙纹的漏箭",并引《全唐诗》卷四八七鲍溶《秋思》"虬箭 Ancient漏,乌尊促夜觞"为证,此注解完整呈现了该词的形制特征与历史语用环境。
“虬箭”是古代计时工具漏壶中的部件,具体解释如下:
“虬箭”不仅是实用计时工具,更承载了古代天文历法与工艺美术的结合,常见于诗词中以烘托时间流逝的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漏壶结构,可查阅《乾元殿颂序》等文献原文。
爱窝窝白甲军背恩步打球草上霜吃太平饭传貂传神写照逴俗絶物从众倒驴不倒架盗摩得辛嫡统断奏敦默寡言发怒冲冠非徒粉父奋头府曹蚹行怪咤官舫鬼籍掴榻汉津好羞滑冰场浃辰绛生坚固子奸小接唱敬勤绝调科雉馈食老眼光立车临危不顾龙井寺满布妙勤钱镈潜绝青华观曲领上阵侍史岁纪素讲腾闻殄除天子魔亡故乌盐角向量铦颖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