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死孝的意思、死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死孝的解释

旧时谓居父母之丧,哀毁几至于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仲雄 曰:‘ 和嶠 虽备礼,神气不损; 王戎 虽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 和嶠 生孝, 王戎 死孝。’”参阅《晋书·王戎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死孝”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伦理概念,指子女在父母亡故后因过度哀痛而危及生命,或为尽孝道牺牲自我的极端行为。该词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记载魏晋时期士人王戎、和峤在守丧期间的不同表现,后由《晋书·王戎传》引申为“生孝”“死孝”的对比,其中“死孝”特指伤身毁形的守孝方式。

从语义结构分析,“死”作状语修饰“孝”,强调孝行达到以生命为代价的程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谓居丧尽孝而几至于死”,《辞源》则注“旧时指居父母之丧,哀伤过度而危及生命”。典型案例如《后汉书·韦彪传》记载的“毁瘠三年”,以及《颜氏家训》批评的“哀毁过礼”现象。

需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丧葬制度、儒家伦理的文献,如《中国伦理思想史》等学术著作。其价值评判具有历史局限性,今人研究时需结合“二十四孝”等典故辩证分析封建孝道观的双重性。

网络扩展解释

“死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与儒家孝道文化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死孝”指旧时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因过度哀伤导致身体极度衰弱,甚至濒临死亡的状态。这种行为被视为极端孝道的表现,常见于古代丧礼文化中。

二、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德行》中王戎与和峤的对比记载:

三、相关文化表现

  1. 诗句引用:文天祥曾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将孝道与忠君并列
  2. 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推行改革,也被部分文献提及与守孝相关

四、现代视角

这种极端孝道表现源于古代伦理观,但现代医学认为过度哀伤可能损害健康。当前社会更倡导“厚养薄葬”的理性孝道观念。

注: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世说新语》《晋书》等典籍,或访问汉典等权威词典网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契班送北岳本能不得已而为之不剌剌不识闲儿步态蹒跚齿少气锐刺问玳宴荡然无存雕鈲砥砺廉隅度轨钝角罚科放茅根嗣革易箇中人共御勾提怪奇孤篷牿亡韩冯汉僧好脸恒直洪流惶惶不可终日荒谬絶伦贱庸脚鈎计分禁楄金舆鐍钥烤肉考寿科诨两美领録恼意漂没匹头穷凶极暴仁草容华商山兽补手电纾祸题封土蓄晚田闲消消消损歇后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