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勾提的意思、勾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勾提的解释

捉拿;拘捕。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四折:“只俺这小人不解大人机,把带伤人倒监了十日,干连人不及问,被论人尽勾提。暗暗猜疑,怎参透就中意。”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四折:“我是勾提 高邈 的军士,连他娶这个妇人都已勾到了,见元帅咱。”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盟誓》:“死生患难,誓不改节,有渝此盟,乞赐勾提,永沉苦海,以谢违夫之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勾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作为动词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发出文书,传唤或提取相关人员(如犯人、证人等)到案。该词具有鲜明的司法行政色彩,常见于古代及近代公文或法律语境中。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官府依法发出传票或命令,要求特定人员(尤其是涉案人员)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或处理。它强调的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官方传唤行为。例如:

"官府行文至地方,勾提人犯到省听审。"

二、字义分解与引申

  1. 勾:
    • 本义有"钩取、召回"之意(《说文解字》:勾,曲也。象曲钩之形)。
    • 引申为用笔钩画标记(如勾决、勾选),进而衍生出提取、调取(如勾取档案)的含义。
    • 在司法语境中,"勾"特指依据文书或名单进行点名提取。
  2. 提:
    • 本义为"悬持、拎起"(《说文解字》:提,挈也)。
    • 引申为使事物由下往上或由此及彼移动。
    • 在司法行政中,"提"指将人员或物件从某地带走、押解或调取(如提审、提解)。
  3. 组合义:"勾"与"提"二字结合,强化了依据官方指令(文书、名单)将特定人员从原处提取、传唤至指定地点的动作。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1. 古代司法程序:主要用于描述官府传唤涉案人员(被告、证人、嫌犯)或要求地方官解送人犯的行为。这是该词最经典和常见的用法。例如:

    "刑部发下文书,着令该县勾提一干人犯进京候审。"(《明实录》类文献) "若有逃匿者,即行勾提。"(《大清律例》相关记载)

  2. 近代公文用语:在清末民初的官方文书中仍可见使用,指上级机关调取人员或卷宗。
  3. 现代延伸(罕见):在极少数仿古或特定语境下,可能用于比喻性地指"点名要求某人到场或负责某事",但此用法非主流且不具权威性。

四、同义词与近义词

五、来源与参考依据 对"勾提"的解释主要基于其在古代法典、司法文书及权威字典中的实际用例:

  1. 《汉语大词典》:作为收录古汉语词汇最全面的工具书之一,其对"勾提"的释义明确指向官府传唤人犯或证人。释义可参考其相关条目。
  2. 《元典章》、《大明律》、《大清律例》等古代法典:这些法律文献中频繁出现"勾提"一词,用于规定传唤人犯的程序。例如《元典章·刑部》中有多处关于"勾提"的记载。
  3. 《吏学指南》等古代官箴书:这类指导官吏行政的书籍也会解释如"勾提"这样的公文术语。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勾提",但其对"勾"(如勾决)和"提"(如提审)的释义有助于理解复合词的含义构成。
  5. 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大师网):通过检索这些数据库中的古代文献(如正史、政书、判牍),可以找到大量"勾提"的实际用例,印证其司法传唤的核心含义。例如在《明实录》或地方志中常有"行文勾提"的表述。

"勾提"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法律背景的动词,核心含义是官府依法发出文书传唤或提取相关人员(尤指涉案人员)。其使用主要局限于古代及近代的司法行政公文语境,强调官方行为的强制性和程序性。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基本被"传唤"、"拘传"等词取代。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司法制度和文书用语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勾提”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捉拿、拘捕,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司法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文献用例

3.其他可能的解释差异

4.使用场景

“勾提”的核心含义为“捉拿、拘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元代杂剧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友安晏白皂谤讟崩决表候饼茶彩舟长殇臣制持胜吹弹鼓板黜色琱戈递加低声恩借飞表风銮怪诡过盏酣然混说白道虎文韔鉴衷浇裹砍头恐竦括马泐灭丽丽领衣鸾骖论婚梅花参面油陌路甓社珠千界弃过图新棋画起货棋侣轻浮筛扬沙岫事缓则圆十辉施行鼠虎束手就擒松凫肃祗团雪散雪辞頽光柁轮忘怀小名[儿]小学校写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