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体呼吸。谓不敢大口出气,表示恐惧、不安。《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斯诚羣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晋书·李密传》:“ 刘氏 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旧唐书·严挺之传》:“ 挺之 所歷皆严整,吏不敢犯,及莅大郡,人乃重足侧息。”
"侧息"是古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侧"在《汉语大词典》中指"旁侧、倾斜的姿态"(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息"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呼吸""停歇""栖息"三重含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二字合用时,特指"侧身暂歇"的动作状态,常见于描述行军途中或劳作间隙的短暂休整。
二、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耿弇传》"驰骛边亭,侧息烽燧",描绘边防将士在烽火台旁轮流值守的情景。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引郭璞语"侧息犹微息",强调其暗含的警觉性休憩特征,与完全放松的"安寝"形成语义区别。
三、语义演变 明清时期词义发生泛化,《徐霞客游记》中出现"倚松侧息,枕石听泉"的文学化表达,将原本的军事用语拓展至文人雅士的山林雅趣描写,体现汉语词汇的意象延伸规律。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口语系统,仅存于古籍及仿古文体。
“侧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cè xī
结构:“侧”为左右结构,“息”为上下结构。
核心含义:指侧身呼吸,形容因恐惧或不安而不敢正常呼吸的状态。
历史典籍:
引申意义:
通过控制呼吸动作,侧面表达内心的惶恐或极度谨慎的态度。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中,形容人物在高压、严肃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现代口语中已罕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资料。
百摺裙办不到北半球闭修不妇蚕丛鸟道长袍大蔟打谩评跋荡子敌顽遌颜反易凤旍凤峙福慧哽恨公粟勾兑国寶汉策黑熊晦韬监视醮供戒香劲果揫结开疆展土零刀子领荐柳火留级緑苹毛衫面申妙娥南国泥融觉葡糖齐斩桑螵蛸折脚衰色水果店术数司马树孙接缩地术陶隐恬乐伟量温泉闻诵下功夫献楚小寡遐仰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