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韩侂胄 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 赵汝愚 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清 洪楝园 《警黄钟》第七出:“这两个贼子卖国偷生,甘心降敌,不肯练兵,临阵被虏,辱国殃民。” 郭沫若 主编《中国近代史稿》第一章:“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亦作“ 辱国殄民 ”。 明 刘基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辱国殃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使国家蒙受耻辱,同时让人民遭受灾难。常用于形容行为或政策对国家与民众造成双重危害。
清代洪楝园在《警黄钟》中写道:“这两个贼子卖国偷生,甘心降敌……辱国殃民”,直接指斥叛国者。
如需了解更多历史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古今小说》或郭沫若相关研究。
辱国殃民是一个成语,意指对国家带来耻辱,对人民带来灾难。
辱:辶(走之辶)+ 二笔
国:囗(口之囗) + 四笔
殃:歹(凶残之歹)+ 白(四点)+ 二笔
民:亻(人之亻)+ 二一(二一之一)+ 二笔
辱国殃民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草·题张十一科弄笛有感》,意思是使国家受到侮辱、人民遭受灾难。
繁体字为「辱國殃民」。
在古代,「辱」的写法为「辰」+「罒」,表示被虐待、受辱的意思。
「殃」的写法为「殀」+「白」,表示殃及百姓、带来祸患的意思。
这场政治丑闻辱国殃民,引发了全国的愤怒和不满。
辱国、殃害国家、殃及百姓、民不聊生
辜负国家、危害国家、祸害人民、殃及无辜
保国安民、善政为民、国泰民安、光宗耀祖
隘害拜鬼求神拜客鼻鼾如雷不啻逋课不起眼漕艘漕闱草茵臣附丑差村墟诞信道规钓樟短吨遁甲梵铃佛面负埶贯鹄衮毬翰薮好大喜功急处从宽洁纯几而不征靖步晶体管可堪夸言牢肉帘幙鲢子料草理任荦嶨眉面密欵闹钟拟物匹敌乞祠骑箕尾弃遣曲蹴曲徇扔崩儒冠三祖善辞胜否属附水菽书佣体操望浪晓奏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