澌亡的意思、澌亡的详细解释
澌亡的解释
灭绝消亡。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世有者,必欲曲保之,其得失重,故自守之虑,常十之八6*九。其势也,卒於澌亡而已。”
词语分解
- 澌的解释 澌 ī 尽:澌灭。 流水:“候吏还白,河水流澌”。 古同“嘶”,声音沙哑。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澌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澌亡(sī w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彻底消亡、灭绝,强调终结的不可逆性与完全性。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
彻底消亡
指事物完全消失、灭绝,不留痕迹。多用于描述生命、文明、制度等抽象事物的终结。
例:王朝澌灭,旧制澌亡。
-
水流尽而止息
本义源于“澌”指水流枯竭(《说文解字》),引申为事物如水流干涸般终结。
例:江河日下,终至澌亡。
二、字源解析
三、用法与语境
- 书面语色彩浓厚: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哲学或文学文本,如描述文明兴衰。
- 常与同义词并用:如“澌灭”“消亡”,增强语义(例:“礼崩乐坏,古道澌亡”)。
- 反义词:永存、延续、绵延。
四、权威文献引用
- 《汉语大词典》
释为:“灭绝;消亡。”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3页。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为:“灭亡;消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 《辞源》(修订本)
释“澌”:“水尽也”,引《礼记·曲礼》“水澌”注疏。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五、经典用例
- 王国维《观堂集林》:
“古制澌亡,文献无征。”
- 章炳麟《国故论衡》:
“礼法澌灭,民无所措手足。”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及权威辞书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澌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彻底灭绝、消亡,强调事物完全消失或终结的状态。
- 词性:动词,多用于描述国家、文化、群体等宏观事物的衰亡。
2.引证与用法
- 古代文献:明代王廷相在《慎言·保傅》中提到:“其势也,卒於澌亡而已”,意指事物若固守旧态,终将走向彻底消亡。
- 近现代用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比喻国家若缺乏新生力量,灭亡近在眼前。
3.词源与结构
- “澌”的含义:本义为“解冻时流动的冰”,引申为消融、竭尽,如“澌流”“澌泯”。
- 构词逻辑:“澌”表消逝,“亡”表灭亡,二者结合强化彻底消亡的语义。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灭绝、湮灭、泯灭。
- 反义词:兴盛、延续、存续。
5.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历史变迁、文化断层等主题。例如:“古文明因环境剧变而澌亡。”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拼音(sī wáng)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代过客鼻塌嘴歪弊象播穅眯目垂棘词翰道搿迭窨斗变二致風概風魔九伯風術簠簋不饬格迕公平无私缑氏鹤沟沿关综圭尺孤经好吃豪翰画笺皇使骄妾挤对脊封机上肉极视吉语厥弛聚沙之年局勇昆戎厉坛暮角木讷寡言咆哮如雷平地机灊庐七辞戚促欺陵求容戎蛮三迁扫弃骚扰石河子市守义帅由四六四试屯正万枢苇箫雾沈云暝险胜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