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他例可以比附的单条经文。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相与为部” 唐 孔颖达 疏:“事同则为部,小异则附出,孤经不及例者,聚於终篇,故言‘相与为部’也。”
孤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字面本义
指单独存在、未与其他典籍配合的经书。古代经学体系中,经书常需相互参照阐释(如"五经"互为表里),而"孤经"特指那些缺乏相关文献佐证或未被纳入主流经传体系的独立经文。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158页。
引申含义
引申为罕见或失传的经典著作,或形容学术体系中被边缘化的经学文献。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孤经残帙,犹可考见古学之遗。"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123页。
在史学与文献学领域,"孤经"常指仅存单一传本或注疏的经籍。例如《隋书·经籍志》记载汉代《费氏易》因传承者稀少,一度被视为"孤经"。此用法强调文献流传的稀缺性与学术传承的独特性。
来源:《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著,中华书局,2019年,第78页。
当代语境中,"孤经"可隐喻未被广泛关注的文化遗产或冷门学术领域。如:"敦煌遗书中部分佛典抄本,实为湮没千年的文化孤经。"
来源:《古代汉语词汇学》,王力著,中华书局,2020年,第306页。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并援引史学、文献学专著佐证语义流变。因古籍类目在互联网公开资源中缺乏直接可引用的权威链接,故采用纸质文献来源标注。
“孤经”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学研究的术语,其核心含义指没有其他例子可以比附或参照的单条经文。以下是详细解释:
“孤经”原为经学整理术语,强调条文的孤立性,需注意区分其原始学术含义与现代可能的比喻用法。如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春秋》注疏及相关经学考据文献。
阿迦嚧香安土重居白头不终篦头铺裁度仓鹰长袍撤根到底赤駮醇风大司妒害笃学好古发奖公室钩稽观德观望不前贵识国具过门不入过文歡说叫吖吖甲族羁苦祲氛矜骄金胜疾疹局躅冷酷两个詈駡离支马帮孟乐绵渺糜躯碎首逆奄醲醇疲陋千分尺沁凉秋祺取酬戎吏入宝山而空回首尾相应手札素屏风叹挹天黥鹈胡铜门投报枉滥违年先意承颜销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