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苇籥。 明 唐顺之 《与安子介书》:“如苇簫土鼓而与朱絃玉磬金鐘大鏞相答响。”参见“ 苇籥 ”。
苇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苇”和“箫”二字组成,需从字义、构词及文化背景综合解析:
苇(wěi)
指芦苇,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秆中空、轻韧。古时常用于编织席箔、制作简易乐器,象征质朴与自然。《说文解字》释:“苇,大葭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箫(xiāo)
古代管乐器,多指排箫或竖吹单管箫,竹制为主。《释名》载:“箫,肃也,其声肃肃然清也。”后泛指音色清幽的吹奏乐器。
来源:《释名·释乐器》(汉代刘熙著)。
“苇箫”字面意为用芦苇制成的箫,其具体含义需结合文献语境:
来源:《毛诗正义》(唐代孔颖达疏)。
虽“苇箫”直接用例较少,但关联意象在典籍中可见:
来源:《礼记正义》(汉代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疏)。
《汉语大词典》收“苇箫”条,释为:“芦苇制成的箫。泛指简陋的管乐器。”强调其材质属性与民俗色彩。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结论:苇箫是由芦苇制成的简易吹奏乐器,承载上古乐舞遗风,象征天然质朴的文化意象。其释义需依托古代文献与工具书互证,方得准确。
“苇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苇箫指古代用芦苇制成的吹奏乐器,又称“苇籥”或“苇钥”。它是一种简易的民间乐器,常与“土鼓”并称,象征古朴的音乐形式,如明代唐顺之《与安子介书》中描述:“如苇簫土鼓而与朱絃玉磬金鐘大鏞相答响。”
发音与词性
拼音为wěi xiāo,属名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现代使用较少。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多用于对比原始乐器与精制乐器(如玉磬、金钟等),强调音乐形式的质朴性。例如在描述古代礼仪或民间活动时,常以“苇箫土鼓”组合出现。
相关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箫”的详细含义(如形制、历史演变),可参考相关音乐史资料或词典来源。
阿谀奉承霸国白房子百界白鹭簔编队毕娶晨步赤津津怠慠德教地上茎讹传蛾服访断風脆风骑服过负约狗续侯冠馆阁体鬼形怪状蹇马交逢鹪蚊楬沟近步警捕金罂子九室谲挑可便坤策丽实留言簿炉甘石磨砖难受脑门心子蹑足潜踪彷徨歧途旁求博考乾统起令寝遏青乌垄曲巴羣机绕腾生藏渗人顺筊讨债脱除晚谬文珰武职遐藩香丝峡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