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契的意思、司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契的解释

(1).掌握契据。《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任继愈 注:“司契的人,只凭契据来收付,所以显得从容。”

(2).掌管法规。《文选·左思<魏都赋>》:“上垂拱而司契,下缘督而自劝。” 李周翰 注:“上则垂衣拱手,执法契以御天下。”《新唐书·刘蕡传》:“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玄默无为,端拱司契。” 章炳麟 《国家论》:“若夫法律治民,不如无为之化,上有司契,则其埶亦互相牵连,不可中止。”

(3).谓文词能恰切传情达意。 晋 陆机 《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紜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以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明 张居正 《种莲子戊午稿序》:“盖天禀超軼,有兼人之资,得司契之匠,其所著述,虽不效文士踵躡陈蹟,自不外於矩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契是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掌管契约文书,引申为执掌法规或主持公正。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

据《说文解字》,“司”训为“主事者”,“契”指刻字为约的文书(《说文解字·大部》:“契,大约也”)。二者合成“司契”,即执掌契约凭证的职责。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二、引申义与古籍用例

  1. 主持法规,执掌权柄

    《文心雕龙·书记》云:“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刘勰以“司契”喻文书为治世之基,强调其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

    来源: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

  2.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法则

    《老子》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王弼注:“契,谓条别分明;彻,谓通力合作。”此处“司契”指顺应自然规律,以契约为喻,主张无为而治。

    来源: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三、文化内涵

“司契”在传统文化中承载契约精神与法治观念。如唐代律法规定土地交易需立“市契”,由官府“司契”存档(《唐律疏议·户婚》),体现古代对契约管理的重视。

来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今多见于文史研究、法学著作及公文用语,如“司契之责”喻指依法履职的严肃性。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四卷第599页“司契”条,及古籍经典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司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掌握契据
    指持有或管理契约、凭证。这一用法源自《老子》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为有德之人像持有契约的债权人一样宽容,不强迫他人偿还债务。任继愈在注释中提到,司契者仅凭契据收付,行事从容。

  2. 掌管法规
    引申为执掌国家法律或制度。如《魏都赋》中“上垂拱而司契”,描述统治者以法规治理天下;《新唐书》亦用“端拱司契”形容帝王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3. 文词传情达意
    指语言或文字能精准表达情感与思想。晋代陆机《文赋》以“意司契以为匠”强调文章需以恰当言辞传递内涵,明代张居正也以此形容文辞的精准性。


二、哲学与政治内涵

在道家思想中,“司契”与“司彻”(强制收税)形成对比,象征两种治国态度:前者主张宽容与信任,后者代表严苛压榨。这一思想呼吁统治者以契约为喻,减少对百姓的压迫,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三、例句参考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与哲学引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老子》原文及汉典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捱抵案桌报板包公赔情灞桥笔干逼邻不甘落后不可言喻惭悸长江后浪催前浪螭头柱垂殁电冰柜底禄底柱恶念放榜肥猪拱门赶场高田贯丳光复旧物过市招摇捍蔽涵渍合要壶湌蛟龙玉匣几年挤排急周各支楞劲掠治联吟裂眼留幕龙潭虎穴率初面豉批逆鳞酺会乾端坤倪期合青鞋布袜囚执适路手套双料顺耳夙分腾溢天不作美停丧同门友投文牌脱班象人夏蘖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