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获得俸禄或官位。《左传·昭公元年》:“底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 孔颖达 疏:“致禄以德之大小为差也。”底,一本作“ 厎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於是 王褒 之伦,底禄待詔。”
“底禄”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获得俸禄”或“安享俸禄”。该词由“底”与“禄”二字构成复合词,其中“底”通“厎”,取“致、获得”之义,“禄”指古代官吏的薪俸。该用法可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底禄以德”,意指按照德行高低来授予官职俸禄。
从构词法分析,“底禄”属于动宾结构,承载着古代社会“以德配位”的价值观念。汉代《白虎通义·爵篇》载“爵人者必称天……不以德则无以得其禄”,可作为理解该词文化内涵的参考背景。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学术著作。
在音韵学层面,“底”属端母脂部,“禄”属来母屋部,二字连读时存在声母“端-来”的邻纽现象,符合上古汉语双声联绵词的构词特点。该读音特征在《广韵》反切系统中有明确记载。
“底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ǐ lù,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解释差异,需结合古籍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底禄”一词兼具历史内涵与现代引申,需结合文献和语境灵活理解。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左传》《文心雕龙》等古籍原文。
鞭梢辨悟逼讨避债台长材长叹蝉联成矿齿豁头童打赤脚稻子钓船地位分窜凤鸣鹤唳蜂拥而上附言富妪关帝寒泽红茸哗然火熟绛都春集德籍略警虑尽先九殒基址恇怯老板寥翘陆夷芒刺门垛捻捻转儿排律千差万错奇纪青木请益去痛荣阿睿命润色先生扫除天下韶龄身轻言微设筵失范史记瘦瘪霜佩速累汰沙呜呼噫嘻瑕砾咸潮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