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偶人;泥人。《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车象人。” 林尹 注:“象人,以木刻为人而能跳踊者,以其象人,故名。用以送葬。”《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焦循 正义:“俑则能转动象生人,以其象生人,故即名象人。《冢人》之象人,即俑之名也。”《庄子·田子方》:“当是时,犹象人也。” 成玄英 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羽 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
(2). 汉 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象人,若今戏鱼师子者也。”一说,指戴假面具的人。 清 周寿昌 《<汉书>注校补》:“象人,即 孟子 所云‘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但彼以木俑,此以人象耳,如 楚 优孟 著令尹衣冠为 孙叔敖 之类。”
(3).描画人像。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袁蒨》:“象人之玅,亚美前贤。” 南朝 陈 姚最 《续画品·谢赫》:“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
“象人”是一个多义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理解:
1. 木偶人/泥人(用于祭祀或陪葬) 最早可追溯至《周礼》与《孟子》,指用木头或泥土制作的人形俑,用于葬礼或代替活人殉葬。孟子曾批判“始作俑者”,认为其模仿人形不仁。汉代《汉书·礼乐志》提到“象人四人”,孟康注为“若今戏鱼师子者”,暗示与仪式表演相关。
2. 汉代宫廷专职艺人 汉代宫廷设有“象人”职位,属于礼乐机构成员。据《汉书》记载,这类艺人可能负责扮演鱼、狮子等神兽进行表演(类似后世舞狮),或戴假面具演绎特定角色。
3. 描画人像(引申义) 少数文献如《汉典》提到该词可指人物画像或肖像描摹,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文学引申:唐代元稹诗句“自悲人是假,那复假为人”,以“象人”暗喻虚幻人生,属哲学层面的扩展。
注:前三种释义为权威典籍中的常见用法,文学引申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建议参考《汉书》《周礼》等原始文献(来源、2、7)获取更详细背景。
《象人》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举止或外貌像动物一样。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象(象鼻旁),并且有8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被写作「像人」。繁体字在书写时比简体字复杂,但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仍然广泛使用。
如果我们回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大不相同。在古代,「象人」这个词可能会按照以下古时汉字的写法来书写:「樂」、「豈」或「蘿」。这些写法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象人」的例句:
与「象人」相关的词语包括「人形」、「人样」、「人状」等。这些词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形态或举止。
「象人」的反义词是「非人」,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举止不像人或者是非常不道德的。这个词用于强调某人的不良行为或言论,具有一定的贬义。
总之,「象人」这个词描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相似的举止或外貌,它的意思、拆分部首、来源、繁体字、古代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都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这个词的背景和用法。
不分玉石长飙乘乾迟疑楚弓遗影丛木粹藻挡护雕桐雕杇督听風檣陣馬风肉蜂屯蚁杂甘言厚礼羹饭光陆秃孤辰寡宿浩侈荷扇黄石书甲坼磵牕交领急不及待解当铺街途金粟尺枯冢泠然軨轩满引迷蔽木齿丹酿米辇篷粘性盘松平勃铅版浅恩穷工极变屈产认识稍带使伶时形收禁索价桃花星陶心腾谤田窦调色板提交铤金婉折仙罗贤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