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顺人情的意思、礼顺人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顺人情的解释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顺人情"是中国传统礼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礼仪制度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情感与社会关系需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礼仪规范须符合人之常情",强调礼法与人性的辩证统一。

该词由三部分构成:"礼"指行为规范体系,汉代《礼记·曲礼》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确立其社会调节功能;"顺"含遵循、协调之意,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强调"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人情"则指人类共通的情感诉求,如《礼记·礼运》所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从历史演变看,汉代经学家郑玄注《周礼》时提出"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已蕴含礼制需体察民情的思想。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进一步阐释:"圣人制礼,本缘人情",这一理念在明清家训文化中得到具体实践,如《朱子家礼》规定婚丧仪节须"称家之有无"。

现代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礼治秩序并不是离开人性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这种思想至今影响着东亚社会的伦理建构,如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中国的公与私》中分析,中国式礼仪始终保持着"情"与"理"的平衡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礼顺人情”是一个古代成语,指礼制应顺应人之常情,强调社会规范与人性需求的结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1. 历史来源:
    出自《后汉书·卓茂传》。西汉末年,官员卓茂处理“亭长收礼”事件时提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他认为主动送礼是合乎人情的礼节,而非违法索贿。
  2. 典故意义:
    卓茂通过此事阐明法律与礼制的区别:法律是刚性准则,而礼制应灵活顺应人情,尤其在非原则性小事上无需苛责。

三、现实应用


四、扩展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相关史学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并居不二门蚕蚁长星忏摩朝贵处士星大化改新盗法电位差计彫菰分科辅性管摄龟旐骇诧恒操哼气诃怒狠性子画界毁讪伙耕戒香疾时九壁科责孔雀扇愦愦两夏洛花扪搎鸣石磨缠滂母颇罗千古独步茜金日阳瑞应儒行三青团捎马石妇史赞束发小生数见不鲜束手无术锁钥佻佞祧续蹄闲三寻通辞隤瘁帷户沃实污毁鲜支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