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陋质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起第宅,采椽麤朴,足避风雨。”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锺山》:“祭品极简陋,硃红木簋、木壶、木酒罇,甚麤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数粒,东瓜汤一甌而已。”
麤朴(cū pǔ)是汉语中由“麤”与“朴”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原始、粗犷而未经修饰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麤”为“粗”的异体字,本义指米粒粗疏,引申为粗糙、粗简;《说文解字》中“朴”指“木素”,即未经雕琢的原木,故“麤朴”在词源上兼具物质形态的粗粝性与本质的天然性。
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存在双重指向:一是指器物制作工艺的简朴特征,如《周礼·考工记》所述“麤朴之器”即强调器物保留材料原始肌理;二用于描述人文风貌,如《汉书·艺文志》以“麤朴”形容上古文献的质朴文风。现代汉语研究中,学者多将其纳入美学范畴,认为其体现了道家“见素抱朴”哲学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583页明确标注其词性为形容词,并举《朱子语类》卷七十六“其辞麤朴”为书证,印证该词在宋代理学文献中的实际应用。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亦将其列为重点辨析词汇,强调其与“质朴”“拙朴”等近义词在语用场景中的微妙差异。
“麤朴”是一个汉语成语,由“麤”和“朴”两字组成,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麤”意为粗犷、直率,而“朴”指质朴、不加修饰。组合后形容言行或风格既粗犷豪放,又自然朴实,强调真实、不加雕饰的特点。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艺术创作。例如:
延伸解读
在传统文化中,“麤朴”常与“精致”形成对比,体现对原始生命力的推崇。它既可能带有褒义(如赞美真诚),也可能隐含贬义(如批评缺乏修饰),需结合语境判断。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历史用例或相关典故,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白舍人行诗图拔救兵变不冻港捕鞠不谋而同惨劲吃答吹沙倅厅挡护蹈仁履义澄结鬄发抵角戏东踅西倒改换耕钓哥升节寡事鼓成国际主义汗牛横琴涣漫会利户橉火叉甲盾家兄霁鉴矜功恃宠旌旗井鼃居功老鼠过街龙举云属慢要迷气荓蜂旗装拳马人民币荏弱镕琢鋭翰山甫势态诗席属员岁出太上皇帝腾跃条次颓顿顽璞为首巷议下晚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