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上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字。《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随军西行,过 毌丘俭 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 輅 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誄虽美,无后可守。’”《晋书·虞预传》:“所著诗赋、碑誄、论难数十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及 孙绰 为文,志在碑誄。”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北方流势,本臃肿也,削而礱之,大分不出 后汉 ,碑誄尤近,造辞窜句,犹兼 晋 宋 。”
碑诔(bēi lě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碑”与“诔”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两种用于记述功德、寄托哀思的文体或相关活动。其详细释义如下:
碑(bēi)
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竖立于地面(常为墓地、庙宇、名胜等处)的石制品。其核心功能是纪功颂德、记载事迹或标识地点。据《说文解字》记载:“碑,竖石也。”古代碑文多记录人物生平功绩、历史事件或建筑缘起,如墓碑、功德碑等。
诔(lěi)
指一种哀悼死者的文体,内容以追述逝者德行、功业为主,表达哀思与敬意。《文心雕龙·诔碑》定义:“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诔文通常用于葬礼仪式,由专人诵读,后亦可刻于墓碑。
“碑诔”合称,泛指刻于石碑上的纪念性文字,尤其侧重用于颂扬逝者德行的碑文与诔文结合体。其核心意义包括:
碑诔文体在汉代至魏晋时期尤为兴盛。东汉蔡邕被尊为“碑文之宗”,其碑文以典雅庄重著称;而诔文则以曹植《王仲宣诔》等为典范。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诔碑》篇,系统论述二者的创作规范:
碑体尚实,诔文主哀。
碑需“详备生平”,诔贵“缠绵凄怆”。
文体 | 主要用途 | 形式特点 |
---|---|---|
碑 | 纪功、记事、标识(含墓碑) | 刻石永存,文风庄重 |
诔 | 追述德行,表达哀思 | 可诵可刻,情感深挚 |
二者结合为“碑诔”,既保存于金石,亦传于文本,成为中国古代礼制与文学的重要构成。
对“碑”“诔”二字的本义解析,奠定词义基础。
系统阐释碑诔文体的起源、功能与创作理论,为权威文学批评文献。
收录“碑诔”词条,释义为“碑文和诔文,泛指记述死者事迹的文字”。
详述碑、诔二体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佐证其文化地位。
“碑诔”是由“碑”与“诔”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词源与定义
因此,“碑诔”指刻于碑石上的诔文,即通过碑刻形式呈现的、兼具记述与悼念功能的文字。
用途与特点
文化意义
碑诔反映了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通过碑刻的物理存续性强化对逝者的纪念,同时传递道德教化功能。其内容往往注重辞藻庄重,强调逝者的德行典范作用。
总结而言,“碑诔”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与碑刻艺术结合的产物,既是历史文献载体,也是情感表达工具。
摽帜避世墙东播降博揜程巧冲击波大块头顶缺渎控梵我一如槁壤花腿慧根护痛家货将军炮荐酹箕畚金粉救亡寄止考核孔眼口福宽忍狼狠老哥哥梨枣隆敦龙蛇蝼顶金楼花马后驴前磨蚀旁压力七节鞭清官黥刑七隩妊娠盛寒勝任愉快审省术虎缩编特达剔牙杖铜钿驼李外星人万目睚眦晚霞位不期骄舞操乌玉玦香城想穿笑而不答小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