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纠正。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事下中书, 夷简 乃贬 修 为 峡州 夷陵 令。时 王曾 同在相位,意甚不平,然不能救正,但令亲戚宽諭贬者而已。”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则当先救正之方。”《明史·周瑄传》:“帝方任 门达 、 逯杲 ,数兴大狱, 瑄 委曲开諭,多所救正。” 鲁迅 《<三闲集>序言》:“因此译了一本 蒲力汗诺夫 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救正"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匡正错误,使其归于正确"。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该词可拆解为两个语素:
词义解析
"救"本义指制止、纠正,《说文解字》释作"止也";"正"表示符合规范或标准的状态。二者结合后构成动补结构,强调通过干预使偏离正轨的事物回归正确方向。例如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救正其失"的用法,即指修正典籍中的讹误。
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学术讨论、文献校勘等领域,现代汉语中常与"谬误""偏颇""时弊"等负面对象搭配。如《宋史·儒林传》记载朱熹"救正学者支离之病",体现其对学术偏差的矫正作用。
历时演变
在古汉语中,"救正"既可作动词单独使用,也可与"补偏"构成四字格"补偏救正"。现代汉语保留其书面语色彩,但使用频率有所下降,多出现在专业论述或历史文献研究场景中。
“救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ù zhèng,其核心含义是及时纠正错误或偏差,使事物回归正轨。以下是详细解释:
文献记载:
现代应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败形本队逼紧避贤驿漕渠陈伏称比鹅梨梵寂风枝分水富吴体攻剿乖剌盥澡龟胸过淋害忌薅马鹤料符横冲直撞何穷核实减薄截然不同杰伟笈囊凈床记认蠲欠军井靠天田扣题髡跣茫茫内姻拟非其伦弄拨破用迁书硗塉齐牺肉用牛软枣儒化膳啗生佛剩有死没腾缩聚肃雝同心并力徒虏望风希旨乌角巾物体武卒贤主小许歇里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