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刻有山云图纹的盛酒的祭器。也称“山尊”。《礼记·明堂位》:“山罍, 夏后氏 之尊也。” 孔颖达 疏:“罍为云雷也,画为山云之形也。”《后汉书·马融传》:“然后摆牲班禽,淤赐犒功,羣师叠伍,伯校千重,山罍常满,房俎无空。” 北周 庾信 《周祀圆丘歌·云门舞》:“献以诚,鬱以清,山罍举,沉齐倾。”
“山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器,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山罍指刻有山云纹饰的盛酒祭器,属于青铜或陶制容器,主要用于祭祀场合。其名称中的“山”指器身雕刻的山形图案,“罍”则指容器的类别。
形制与用途
根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山罍为夏后氏(夏朝)所用酒尊,特点是小口、广肩、深腹、圈足、带盖,兼具盛酒和盥洗功能。其纹饰象征自然山川,可能与早期祭祀天地山川的仪式相关。
延伸释义争议
部分词典提到“山罍”可比喻品德高尚(如),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文献佐证,可能是现代引申义。主流解释仍以器物为主,建议优先参考《礼记》等典籍记载。
文化意义
作为礼器,山罍体现了古代“器以藏礼”的思想,通过纹饰和形制传递对自然的敬畏,是研究夏商周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参考。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仪礼》等文献,或关注考古出土的青铜罍类器物(如三星堆青铜罍)。
山罍(shān lé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山”和“罍”两个字组成。
山罍的部首是“山”,它属于上级字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11, “山”字有3个笔画,“罍”字有8个笔画。
山罍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出自《诗经·邶风·山有扬仪》:“云山之际,罍罍其酒。”其中,“山罍”表示盛酒的器皿。
山罍的繁体字形为「山」和「罍」,没有其他特殊变体。
古时候,山罍的字形略有不同,特点是“罍”的上部分像一个碗,下部分像山。
1. 这个山罍装满了美酒,敬请品尝。
2. 他用山罍奉酒给客人,表达了他的诚意和热情。
组词:山洞、山泉、山岩、罍酒、罍觞。
近义词:罍瓶、酒壶。
反义词:山瓶、酒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