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记的意思、地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记的解释

有关地理的记载。《南史·任昉传》:“ 昉 撰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百三十卷。” 宋 曾巩 《南轩记》:“下至兵权历法,星官药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於此。”据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药”应作“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地记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地方性文献体裁,又称“地志”或“地理记”,主要记载特定区域的地理、历史、人物、风俗、物产等内容,具有早期地方志的性质。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 地理空间记录

    以特定地域(如州、郡、县、山川)为记述单元,详细描述其疆域范围、山川地貌、城邑聚落、关隘津梁等自然与人文地理景观。例如《三秦记》专述关中地区,《荆州记》聚焦荆楚之地。

  2. 历史人文汇编

    除地理信息外,常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名人轶事、先贤祠庙、民间传说等,兼具史料价值。如《会稽记》收录越地历史人物事迹。

  3. 风物百科辑录

    记载地方特产、动植物资源、水利工程、民情风俗、方言歌谣等,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如《南方草木状》详述岭南物产。

  4. 方志雏形文献

    作为汉魏六朝时期方志发展的早期形态,“地记”为唐宋成熟方志体例奠定基础。其内容虽较后世方志简略,但已具备“地域性”“综合性”特征,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与文化的重要原始文献。

学术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地记”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相关信息的详细说明:

  1. 基本释义
    指有关地理的记载,属于古代文献类别。内容涵盖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是早期方志编纂的雏形形式。例如《南史·任昉传》记载任昉曾编撰地记二百五十二卷,宋代曾巩的《南轩记》也提及“方言地记”。

  2. 历史背景与特点

    •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仍有编纂但逐渐式微。
    • 门类尚未完善,早期侧重地理或人物记载(如“郡书”),后期内容扩展至地方文化、佛老学说等。
  3. 其他语境含义

    • 个别文献中可能作为成语使用,比喻“深刻印象”,但此用法较少见。
    • 部分字典将其拆解为“地”与“记”的单独释义,但更权威的方志研究支持其作为专有名词的整体含义。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文献中优先采用“地理记载/早期方志”的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曾巩文集》等古籍或地方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阅本岛碧障不同猜拳处舍刺柏瓷漆崔崔寸马豆人点指莋脚地记帝辇东东二立返回風馳電擊黼函负佣高压线公烟观星台故老郭泰巾惛谬肩担交口称赞今董狐坑谷六市溜刷力役龙常螺青落忍緑洲嫚法苗裔墨者签呈乾则契合欺灭顉頤七夕鍼让官僧庵沙尾深孚众望生拉硬拽神聊霜淇淋随换唐山亭队倜傥不羁五星三显身手下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