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诚信。《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 孔颖达 疏:“质,诚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楚子 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嘉 杀之,遂取 蛮氏 。” 杜预 注:“质,信也。”
(2).没有实体。 南朝 梁 沉约 《难范缜<神灭论>》:“形既无知,神本无质。”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无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其词义在古籍与现代语境中呈现差异性特征。根据权威辞书释义:
物质缺失说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2)收录其本义为"没有实体物质的存在状态",如《淮南子·原道训》"无形无质,生生不息"中的哲学表述,特指超越物质形态的本源概念。
品质缺失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20)列举引申义为"缺乏本质属性",常见于道德评判语境,如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礼崩乐坏,教化无质"的批判性表述,强调核心价值的丧失。
天文术语解
《中国古代天文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记录其特殊用法指"天体观测中的视觉偏差",如《宋史·天文志》"月行九道,时见无质",描述天体因大气折射产生的形态失真现象。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学术文献与哲学论述。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的发展规律。
“无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缺乏诚信
源自《左传》等古籍,指人言行不可靠、无信用。例如《左传·襄公九年》提到“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强调缺乏诚信的盟约不被神明认可。
没有实体或实质
常用于描述事物空虚无物,如南朝沈约《难范缜<神灭论>》中“神本无质”,指精神没有实体;李商隐《圣女祠》诗句“无质易迷三里雾”则形容雾气缥缈无形。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可指事物缺乏内在价值或真实内容,仅存表面形式。例如批评某些言论“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出自曾国藩语录),强调空谈而无实际内涵。
可通过查字典或古诗文网(来源、2、4)进一步了解其历史用例及演变。
包探苍郁弛担尺牍挡头藩决返善风政搆祸构阑狗事蛊蠹圭窬横下心谎捏欢天喜地祸酷教驯晋惠闻蛙劲力进履襟袂剾刀狂闹梁栋亮藿藿刘表牛篾篓弥封捏恠排科狞呼盼瞩剽盗清辉卿渊碛沙秋稬起子烧毛神天深溪舍身取义世弊水冶四时舞随车瑞速胜绦旋甜话儿调嘴调舌同处同生死共存亡涂轨吐浑危台兀斜武装险扼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