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ed with one's lot; accept fate and be happy about it; enjoy what is natural and obey what is destined] 安于自己的命运而没有任何忧虑
(1).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易·繫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颖达 疏:“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慼。” 宋 辛弃疾 《水龙吟·题瓢泉》词:“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 回 也。”《儒林外史》第八回:“近来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
(2).现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是学校里的人们,虽是月薪十五六元的小职员,也没有一个不是乐天知命的。” 巴金 《春》十五:“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 觉新 料想不到的。”
“乐天知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概念,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该成语由“乐天”与“知命”两词复合构成,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词义解析
“乐天”指乐于顺应自然规律,《汉语大词典》将“乐天”释为“顺应天道而安乐”;“知命”则强调认知并接受命运安排,《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知命”为“知晓天命,安于自身境遇”。二者结合,体现对自然法则与人生际遇的双重接纳。
哲学渊源
该思想植根于儒家天人观,《周易》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主张通过探究事物规律达到对命运的豁达认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释:“乐天者,顺理而自然;知命者,知己有义”,突显道德实践与命运观的统一性。
现代语义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安于自己的处境,由自然安排而无所忧虑”,强调在当代语境中积极适应环境、保持豁达心态的生活智慧,与心理学“心理弹性”理论形成跨时代呼应。
“乐天知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刻哲理的成语,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乐天”指以豁达心态顺应自然规律,“知命”则是认知并接受命运轨迹。组合起来即:以乐观态度理解生命规律,坦然接纳人生际遇,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乐天知命,故不忧”。
儒家视角
孔子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强调在知晓命运限制后,仍积极践行道德准则。这种“知命”并非被动认命,而是“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论语》)。
道家关联
部分解读认为其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相通,主张在洞悉宇宙法则后实现精神超脱。
当代语境中,它常被引申为:在认清客观限制后保持豁达,既不放弃努力,又能平和面对结果,体现“尽人事,听天命”的平衡哲学。
提示:如需查看完整出处(如《周易·系辞上》原文、李康《命运论》等),可参考、6、7、12的文献来源。
蔼蔼白雉璧砌草酌擦脂抹粉巉嶻骋耆奔欲车轴阇婆婆达贰醮風急浪高肤受之訴覆问闺奁阖第光临禾倈合着麾日牋麻建省禁苑黄旧史氏絶传可兰经课利恇惧来迟连环连衽料校沥觞龙蕊簪满腹诗书鍪甲拍音盘荒迁建前臼齿前线青屋起签乞人启攒颧颊缛丽梢摇市卒暑伏水木匠死尸宿值痰火司跳升同人土稚徒卒完美无瑕乌鸡夏后氏鲜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