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老人,慈爱儿童。《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无忘宾旅。”亦作“ 敬老慈穉 ”、“ 敬老慈少 ”。 宋 陈亮 《祭妻弟何少嘉文》:“尚贤睦族,以任门户;敬老慈穉,爰及行路。” 宋 陈亮 《蔡元德墓碣铭》:“敬老慈少,使诡猾暴横者不得自肆,平民安之,而官事赖以省。”
“敬老慈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美德,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的行为准则,体现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幼者的关怀。该词由“敬老”与“慈幼”两部分构成,前者强调对年长者的敬重,后者侧重对孩童的慈爱。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后世文献如《隋唐演义》第十五回也沿用此语,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社会伦理规范的意义。
三、结构与用法
四、应用示例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理想的社会治理,如《隋唐演义》提到“敬老慈幼,罪人不孥”,体现宽厚待民的执政理念。现代语境中,常用于强调家庭伦理或社会公德建设。
五、现代意义
该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既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敬老慈幼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观,意味着尊敬老人并关心爱护年幼的人。敬老慈幼一词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敬老”和“慈幼”。
1. 敬 (radical: 攴, strokes: 12)
2. 老 (radical: 耂, strokes: 6)
3. 慈 (radical: 心, strokes: 10)
4. 幼 (radical: 幺, strokes: 3)
敬老慈幼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视。中国历史上许多文献中皆有关于敬老慈幼的论述,如《论语》和《离骚》等。在当代社会,敬老慈幼仍然被广泛提倡和践行。
敬老慈幼的繁体字为「敬老慈幼」。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致。古时候敬老慈幼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
1. 孝顺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在家庭中,我们要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关心爱护弟妹。
敬爱、敬重、敬服、慈爱、慈善、幼小
尊敬、尊重、关心、爱护
冷漠、不尊重、忽视、虐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