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过适 ”。责备;怪罪。《逸周书·酆保》:“呜呼!王孙其尊,天下适无,见过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一》:“此文本作‘无见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三句各四字,而以适、益、迹为韵。适读为謫,无见过謫者,无见责於人也。” 清 陈确 《答沉朗思书》:“仁兄至不惜以身示教,谓但见己之不修,未觉人之过謫,善甚,善甚。”
“过谪”一词的含义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进行辨析:
根据《逸周书·酆保》及清代学者王念孙的注释(),该词本义为“责备”,其中:
提出“过谪”为成语,解释为“超越常人境界”(),但未提供古籍用例,且与其他文献记载矛盾。可能为现代误读或混淆了“过”的“超越”义项,需谨慎采纳。
建议参考方向:研究古代文献(如《逸周书》)、清代训诂学著作(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可验证第一种解释的权威性。若需现代用例,建议核查《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过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拆分部首为“辶”和“讠”,笔画共计11画。过谪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官制制度,它通常用来指代被贬谪或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官员。
过谪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楚辞·卜居》一章中。在繁体字中,过谪的“过”字写作“過”,“谪”字写作“謫”。虽然繁体字形有所变化,但指代的意思并未改变。
在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过谪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過謫”,字形相对于现代字有所差异,但语义相同。
1. 他因犯错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2. 在古代,被罚谪的官员往往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上。
组词:过隙、过眼、贬谪、边远
近义词:贬斥、流放、降职
反义词:提拔、升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