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的意思、协和的详细解释
协和的解释
(1).和睦,融洽。《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孔颖达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显明,万邦和睦。”《周书·齐炀王宪传》:“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太祖 闻而患之,下詔书戒励,使与长吏协和。”《明史·西域传四·哈烈》:“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 毛 *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着 陈代军长 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
(2).调和;和谐;配合得当。《后汉书·刘恺传》:“协和阴阳,调训五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上下交畅,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元 贡师泰 《送国字张教授》诗:“黄鐘大吕都协和,铁画银鉤谩摹録。”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有时数种音波,过于杂乱,彼此冲突,在人耳中发生跳动或触犯的效果,永不相协和。”
词语分解
- 协的解释 协 (協) é 共同合作,和洽:协商。协定。协和。协调(俹 )。协议。 帮助,辅助:协助。协同。协理。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和的解释 和 é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和谐;.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
专业解析
“协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
本义:协调和谐,使融洽统一
- 指使不同的事物、力量或关系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强调通过调和、调整,消除分歧或冲突,实现整体的融洽与平衡。
- 古籍例证: 此义项源远流长。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意指(尧)使百官政绩显明,同时协调万邦诸侯,使天下和睦融洽。又如《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佐王安扰邦国。” 郑玄注:“扰,亦安也,言协和。” 这里的“协和”即指使邦国安定和谐。
-
引申义:配合得当,共同合作
- 指各方为了共同的目标或利益,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强调合作过程中的协调一致。
- 现代用法: 常用于描述团队协作、部门配合或国际关系等,如“各部门协和一致,共同完成任务”。
-
现代特定领域应用(尤指医学)
- 特指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在中国现代语境中,常特指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该名称本身就蕴含了“协作、和谐、致力于人类健康福祉”的理念。提到“协和”,公众很容易联想到这家具有极高声誉和权威性的医疗机构。
- 泛指合作医疗或研究: 在更广泛的医疗语境中,“协和”也可指代医疗机构间或医学科研中的协作与联合。
“协和”的核心在于“和”——通过“协”(协调、协作)的手段,达到“和”(和谐、融洽、统一)的状态。它既是一个描述和谐统一状态的形容词(如“关系协和”),也是一个表示协调、调和动作的动词(如“协和万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协和”一词因其与顶尖医疗机构的紧密关联,还承载着专业、权威、卓越的医学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协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
动词用法
- 调和、协调:指使不同事物或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例如“协和万邦”“协和军民”,强调通过调整消除矛盾。
- 融洽相处:如《周书》中“协和我骨肉”,体现人际或群体间的和睦。
-
名词用法
- 和谐状态:描述事物间配合得当的融洽关系,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协同与和合”。
二、古典文献中的体现
- 《尚书·尧典》提到“协和万邦”,指协调各邦国关系。
- 《后汉书》载“协和阴阳”,意为调和自然规律。
- 三国时期文献中“万物协和”,强调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和谐、调和、融洽
- 反义词:冲突、对立、失调
(参考来源:)
四、现代应用
除传统语义外,现代也用于专有名词,如“协和医院”“协和飞机”(源自英语Concorde音译)。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其所习阿育拜至别封部选部元餐风宿雨凑数呆憨砥刃斗意顿阨封刃风鹢伏锧轨长故歇憨郎好问何故怀心花信风将功补过简椠骄讦交罗结风精诚所至井陉进前禁驻窘状激抮开放揽泣兰臭鹿剑美甘甘妙婧锲臂起风宂句荣擢什具司户素湍挑菜节透井推择嵞山晚盖纨絝威法微妾无根无蒂无位闲宴笑科谢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