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绿豆。《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小菉豆税,每亩与减放三升。”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世家 江西 ,见 吉州 人甚惜此果,其欲久留者,则於菉豆中藏之,可经时不变。”
(2).端砚的一种。因砚有眼如绿豆而得名。 宋 叶樾 《端溪砚谱》:“凡有眼之石,在本嵓中,尤縝密温润; 端 人谓石嫩则眼多,老则眼少;嫩石细润发墨,所以重有眼也……夫眼之别者,曰鸜鵒,曰鸚哥,曰了哥,曰雀眼,曰鸡眼,曰猫眼,曰菉豆,各以形似名之,翠緑为上。”
菉豆是汉语古籍中对绿豆的别称,其释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字义溯源
“菉”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王刍也”,本指禾本科植物荩草,后因音近通假为“绿”。该字在南北朝时期已与豆类作物产生关联,如《齐民要术》记载“菉豆可作粥”,此时“菉豆”即指表皮青绿的豆类作物《中国农学史》。
植物特征
属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蔓生,三出复叶,荚果圆柱形。种子呈短矩圆形,表皮多为绿色,偶有黄色变种,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中华本草》。
文献记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菉豆处处种之,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作饵顿食”,明确指出其加工方法和食用价值。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载植株形态与现代绿豆特征完全吻合。
文化意象
在民间谚语中常作节令参照物,如“清明种菉豆,好过借豆收”,反映其作为传统农作物的物候特征。佛教典籍《百丈清规》更将其列为禅院斋食的重要食材。
方言流变
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统称“绿豆”,但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区仍保留“菉豆”的古语称谓,印证了汉语词汇演变的活化石现象《汉语方言大词典》。
“菉豆”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
植物名称(绿豆)
在古籍中,“菉豆”常作为“绿豆”的别称出现,主要用于描述这种豆类植物或相关事物。例如:
砚台类别(端砚)
指端砚的一种特殊品类,因砚台表面有类似绿豆的天然石眼而得名。这类砚台质地细密,被视为上品:
补充说明
“菉”字本身有草本植物之意,与“绿”通假,因此“菉豆”与“绿豆”存在文字演变关系。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详细分类,可参考《端溪砚谱》《归田录》等古籍原文。
翺翔榜枻抱椠怀铅标记不羁之才揣侔杵糠丹歌导缆器大宅銱子顶天立地独沉翻案丰祠風疎稾茇公察寡尤鬼祸海陬好好先生镐京圜法户下剑齿象教习疾骑雷车量蠲离谤历级轮指虑周藻密呐呐拈毫佞巧磐峙破晕扑碌乾涩请乞羣衆路綫疏明禗禗四险鹈峯同心杯徒歌瓦溜王驾刓剔韦绔下令憸狡娴雅仙羽贤重嚣外下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