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不著纸,以防墨污。《南齐书·高逸传·庾易》:“ 安西 长史 袁彖 钦其风,通书致遗。 易 以连理机、竹翘书格报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汪宜秋 ﹞《病起》云:‘手战愈增书格弱,目昏翻厌纸窗明。’”
(2).书法的风格。 明 徐树丕 《识小录·李嗣真》:“ 李嗣真 论 右军 书格不同:《乐毅论》、《太史箴》,皆正大有忠臣烈士之象;《誓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顺孙之象。”
(3).供摹写用的范本。因常以方格为界,故名。俗又称仿格。 清 厉鹗 《悼亡姬诗》序:“影搨书格,略有楷法。”
“书格”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差异,主要涵盖以下三类解释:
指古代书写时用于支撑手臂的文具,防止手腕接触纸张导致墨渍污染。这种工具常见于传统书写场景,例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提到“手战愈增书格弱”,即描述书写时使用书格辅助的体验。
部分文献中,“书格”被引申为形容文笔高雅、内容精妙的文章或书籍,例如提到其比喻“文采出众”的用法,但此义项多见于文学性描述,应用场景较为狭窄。
需注意,“书格”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多保留在古籍或传统书法领域。此外,“书格”也被用作在线古籍图书馆的名称(如Shuge.org),但此为专有名词,与词语本义无关。
《书格》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形容书写字迹的规整、端正和清秀。通常用于赞美或称赞一个人的书写技巧和字迹美观。
《书格》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木”,其中“言”部表示与语言或文字相关的意思,而“木”部则表示与木头、木材相关的意思。
根据《汉字书写规范》的规定,字词的笔画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书写。根据这个规范,《书格》的笔画顺序依次为:竖(1)、横(1)、撇(1)、丶(1)、竖(1)、撇(1)、横(1)。
《书格》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本是描述古代书写时纸上的格子结构。后来逐渐演化为用来形容人的字体美观整齐。
在繁体字中,《书格》写为「書格」。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汉字的线条更为陈旧、古朴。字形和结构也有所区别,比如字形的粗细、繁简以及笔划的形状等。
1. 他的字写得非常好,字迹端正,书格清秀。
2. 这幅字帖是用来锻炼孩子的书格的。
1. 字格:指字体的形状和结构。
2. 笔画格局:指书写字的笔划布局和整体结构。
1. 字迹:指书写的字的形状和端正程度。
2. 书法:指写字的艺术和技巧。
潦草:指字迹或书写不整齐、不规整。
阿殿悖惑鄙概冰縠叉锄畅适成熟逞雄欻吸垂荫斗牙拌齿顿然耳提面训发皇张大高才远识公力归去来兮顾恋还少合错环食毁薄降精角觝戏金鱼符旧典绝品考治科结空挡寇警胯下僚故历日流水游龙媺言蒙衫迷目木槽马牧羊哀话鸥心品柱扑撒鹊声鹊填河如黄摄像矢盟寺庵替力停床同怀铜镜反应通奏头场抟精维楫无颜显丽谢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