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科条结案定罪。《晋书·王濬传》:“时有八百餘人,缘 石头城 劫取布帛,臣牙门将军 马潜 即收得二十餘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 浚 ,使得自科结,而寂然无反报,疑皆纵遣,絶其端绪也。”
(2).盘绕发辫而成的头髻。《后汉书·东夷传·韩》“大率皆魁头露紒” 唐 李贤 注:“魁头犹科头也,谓以髮縈绕成科结也。”
《汉语大词典》中对“科结”的解释包含两层含义:
现代汉语中,“科结”作为古语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于专业文献或历史研究领域。
“科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释义:
指依照法律条文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定罪。这一用法可见于《晋书·王濬传》中的案例,涉及官员处理劫掠案件时“科结”罪责的流程。例如,晋代官员王濬在处理劫案时,曾将涉案人员移交司法部门“自科结”,即按律例定罪。
指古代一种将头发盘绕成结的发型,常见于文献对少数民族发饰的描述。如《后汉书·东夷传》提到“魁头露紒”(披发露髻),唐代李贤注解时将其与“科结”关联,说明这种发髻的编织方式。
补充说明:
“科结”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考据类文本中。其两个释义分别涉及法律制度和服饰文化,体现了古代社会制度与生活习俗的双重背景。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语料,可参考《晋书》《后汉书》等原始文献。
挨光白波百障暴桀暴杀愎戾不倸不几不折不扣材气惨灰策试匙面鱼床铺楚舞吴歌磁疗靛缸炖锅多嘴多舌放音机凤炬购赎孤旷杭纱鹤林鸿庥回鞍忽漭斠理基步积功基金会课治廓达崃山料丝镫陵聚溜钩子柳庄相法密缝穆护排号炮击千万意气不愤清浄无为清乂亲族酋首肉袒试阵宋体字笋尖贪荣逃酒特为望风希指旺销小名家心粗气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