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赐给臣下的领地或采邑。《左传·昭公十六年》:“ 郑 大旱,使 屠击 、 祝款 、 坚柎 有事於 桑山 。斩其木,不雨。 子产 曰:‘有事於山,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夺之官邑。”
“官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官邑”指古代帝王赐予臣下的领地或采邑,属于封建制度中的封赏形式。其中,“官”指官职或官员,“邑”则指城邑或封地,组合后强调君主授予的行政与土地管理权。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了郑国大旱时,子产因官员破坏山林而剥夺其官邑的事件:“夺之官邑”。这一典故体现了古代官员职权与封地的关联性。
部分资料(如)提到“官邑”作为成语时,可代指官职与官府所在地,强调官员的权威。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官邑》一词指的是古代官员担任职务的地方,也可以指代官府的所在地。
《官邑》的拆分部首是「宀」和「阝」,宀是头盖房,阝是左边的耳朵
《官邑》的总笔画数为13画:「官」为8画,「邑」为5画。
《官邑》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现代中文简化字中已经将其简化为「官邑」,繁体字为「官邑」。
在古代,「官邑」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随着语言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和现代有所区别。具体古时候汉字的写法需要借助古籍和文献进行研究和考据。
1. 那个官员被任命到一个偏远的官邑担任职务。
2. 官邑的衙门大门紧闭,显得空旷而肃静。
官衙、官员、邑民、都邑、府邑等。
官署、官府、官厅、衙门等。
百姓、民间、平民、民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