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飞魄散 ”。《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段愷 ﹞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飞胆丧。”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一幕:“几个敌人吓的魂飞胆丧,抱头逃跑。”
“魂飞胆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hún fēi dǎn sà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信息归纳如下:
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惊慌而心神失控、丧失勇气,字面可理解为“魂魄飞散,胆量丧失”。常用于描述面对突发危险或强烈惊吓时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水浒传》原文或成语词典。
“魂飞胆丧”是一个形容被极度吓到或惊恐不已的词语。其中,“魂飞”指人的精神彷徨或失去控制,“胆丧”表示胆怯害怕,两者形容了一个人在面临极大恐惧时的状况。
“魂飞胆丧”这个词由4个汉字组成,其中“魂”的部首为鬼(歹),它有9个笔画;“飞”的部首为飞(飛),它有9个笔画;“胆”的部首为肉(⺼),它有9个笔画;“丧”的部首为一(一),它有4个笔画。
“魂飞胆丧”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人们常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此表达极端的恐惧与绝望。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魂飛膽喪」。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魂飞胆丧”中的“魂”字为例,其古代汉字写法为「魂」。而“飞”字在古代汉字中为「飛」,“胆”字为「膽」,“丧”字为「喪」。
他对着面前突然出现的巨大飞虫吓得魂飞胆丧。
魂魄飞扬、胆小如鼠、丧失信心。
近义词: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惊恐万状。
反义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