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时筑的土垒。《新唐书·江夏王道宗传》:“乃筑拒闉,攻 安市城 ,闉毁傅城, 道宗 失部分,反为贼据。”
“拒闉”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攻城时修筑的土垒,主要用于军事防御或进攻工事。该词由“拒”和“闉”二字组合而成:
在军事场景中,“拒闉”可能兼具防御屏障和进攻据点的双重功能,通过堆土形成高地以观察敌情或掩护行动。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用例,可参考古代兵书或城池攻防类史料。
「拒闉」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表示拒绝、不从的意思。下面将对「拒闉」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介绍。
「拒闉」的部首是「手」,表示与手有关的意思。它总共由11个笔画构成,分别是「横、竖、撇、捺、点、提、横钩、竖钩、横折钩、竖弯钩、竖钩」。
「拒闉」的含义源自古籍《左传》,意思是不接受、不答应。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用来表示拒绝某人或某事,表示不从、不合作。
「拒闉」的繁体字形为「拒阠」,字形较为复杂,由「手」部与「阝」部组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拒闉」的字形稍有不同,写为「㸛闉」。其中「㸛」为写「拒」的古体字,「闉」则与现代汉字形形状相似。
1. 他毫不犹豫地拒闉了那个提议。
2. 我们不能拒闉需要帮助的人。
拒绝、拒斥、拒绝、无视、抵制、反对
拒绝、抵制、反对、违抗、不从、不答应
接受、接纳、响应、支持、顺从、从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