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缓急的意思、缓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缓急的解释

(1) [pressing or otherwise;of greater or lesser urgency]∶舒缓与紧急

(2) [emergency]∶指需要相助的事

缓急或可救助。——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缓急人皆有之

详细解释

(1).宽舒和急迫;慢和快。《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以其缓急作立五声,以政五钟。” 尹知章 注:“调政理之缓急作五声也。”《汉书·食货志下》:“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在摆渡的时候……全凭用篙撑。撑的时候,又要按每段水势的缓急来掌握船身的倾斜度。”

(2).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孝文 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 周亚夫 真可任将兵。’”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设国有缓急,则审处变故,推择门下士以属任焉。”《水浒传》第四七回:“ 石秀 道:‘我在 蓟州 原曾卖柴,我只是挑一担柴进去卖便了。身边藏了暗器,有些缓急,匾担也用得着。’” 郭沫若 《归国杂吟》一:“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缓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使用,具体释义如下:

一、名词性用法 指事情紧急的程度,常构成主谓结构或偏正短语。如《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记载:“缓急,谓事之缓急也”,典型用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如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此处的“缓急”特指突发紧急状况,现代汉语继承该用法,如“以备缓急”表示应对突发事件。

二、形容词性用法

  1. 宽缓与急迫的辩证关系:形容处理事务的节奏把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和缓与急迫”,如“办事要分缓急”强调事务处理的优先级区分。
  2. 医学诊疗术语: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特指脉象变化,《中医大辞典》引《灵枢·动输》载:“脉有缓急,病有先后”,此处指脉搏频率的快慢变化。

三、构词特征 该词具有反义语素并列构词特点,符合汉语“双声叠韵”的构词规律。现代常见于“轻重缓急”等四字格成语,用于强调事务处理中的次序逻辑,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列举:“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

权威参考资料

  1. 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2.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大辞典》
  4.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网络扩展解释

“缓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舒缓与紧急
    指事物的轻重、快慢程度。常用于区分事务的优先级,如“分清轻重缓急”。
    例句:处理事务时需明确缓急,优先解决紧急问题。

  2. 指需要帮助的急迫之事
    引申为突发的困难或危急情况,强调在关键时刻需要援助。
    例句:“缓急或可救助”(出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意为遇到急难时可能得到帮助。

二、历史与文学引用

三、总结

“缓急”既可用于描述客观事务的紧急程度,也可代指突发的困难情境。其含义在古今文献中均有体现,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拜毡板桐畚斸鱍鱍缠滞杈枒成资创垂垂命楚兰雕鹫坊曲放映机飞桨附就府掾高耸个能国务故事影片古质航苇皓日鹤寝郊丘截没颉曲楬着进捣酒舟羁絷快语宽剩龙凤鼓蛮笺没皮子光棍没些巴鼻杷柄赔送喷嘴皮冠破伐钤印奇妙上半天山羊胡子少庶子声裁寿毫蜀才食养叹邑田産退直妥绥文緖我黼子佩鼯鼪无终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