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源的意思、还源的详细解释
还源的解释
(1).返归本源。《宋书·乐志一》:“曲全者禄厚,艺敏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自劝,风以靡之,可不训自革,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2).佛教语。由迷误而转入醒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傅大士碑》:“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并知回向。” 唐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词语分解
- 还的解释 还 (還) á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还乡。还俗。衣锦还乡。返老还童。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还手。还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偿付:归还。偿还。还本。原物奉还。 古同“环”,环绕。 姓。 借 还 (
- 源的解释 源 á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河源。泉源。发源。源远流长。源头。 事物的根由:来源。资源。渊源。能源。起源。策源地。 姓。 流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还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回归最初状态或本质根源。从构词角度分析,“还”意为返回、恢复,“源”指水流发端处,引申为根本、起始。以下是具体释义:
-
基本释义
指恢复原状或追溯本源。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还源”可表示“返回本源”,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禅经》中写道:“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此处的禅修过程暗含“还源”思想。
-
详细释义
- 哲学层面: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提出“还源至本”,强调通过修行破除妄念,回归清净自性。道家思想中亦有“返璞归真”的相似概念,如《庄子·秋水》所言“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均体现“还源”的深层哲思。
- 文学层面: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以月为意象暗喻精神还源至天地初开的纯粹状态。
-
引证解释
明代学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论述“心即理”时强调:“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这一心学观点与“还源”的认知路径高度契合,主张通过内省回归心性本原。
-
同义词辨析
- 近义词:返本、归真、复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 反义词:异化、流变、衍化(《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
-
使用语境
该词多用于学术著作、哲学论述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例如在古籍校勘中,“还源”可指恢复文献原始版本;在生态学领域则引申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网络扩展解释
“还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 返归本源:指事物或人物回归到原本的状态或位置,强调恢复原貌。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於是还源”即表达此意。
- 常见搭配:常与“返本”连用为成语“返本还源”,如“返本还源,造化乾坤”,指恢复根本或原初状态。
2.佛教意义
- 由迷误转为醒悟:佛教用语中,“还源”指修行者从迷惑中觉醒,回归清净本心。例如南朝徐陵《东阳双林傅大士碑》提到“俱识还源”,即通过修行达到觉悟。
3.使用场景
- 文学与哲学:多用于描述自然、人生或修行的回归过程,如柳宗元诗句“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 日常语境:可比喻事物恢复原状,如“灵液返本还源”形容物质回归原始形态。
4.延伸意义
- 道家与玄学:部分文献将“还源”与宇宙循环、万物轮回联系,如“轮回万物,追本索根”。
5.权威性辨析
-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明确“返本还源”为成语,侧重佛教和哲学层面的解释;中等权威来源(如查字典)则更侧重字面含义和使用范围。
“还源”是一个融合文化、宗教与哲学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含百嶂边兵孛星蚕矢层折城南旧事出圈丛骈法比飜手云覆手雨风窦狗气皓月千里花民忽慌或者翞翞戒香及瓜而代叽哩呱啦井底金革静语精约跻攀疾痛踞慢扣舷跨下桥拉锯礼法路亭马力妈咪明罚哪咤频送清器清吟腃急祏主双宾语私籴肆言无忌松髯鹔鹴裘条上通借头先土釜望火马万字头巾维摩丈室五言城线靴消磨萧然物外谢宾客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