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参见“ 南衙 ”。
(2). 唐 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 南北衙 ”。参见“ 南衙 ”。
“南北衙”是唐代政治与军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南衙
隶属宰相管辖,由十二卫(如左右卫、左右骁卫等)组成,负责宫城外围及京城的防卫。其办公机构位于宫城南侧,故称“南衙”。
北衙
由皇帝直接控制,包括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驻扎于宫城北侧,属于精锐禁军。两者合称“南北衙”,形成相互制衡的军事体系。
南衙
代指以宰相为首的外朝文官集团,负责国家行政事务。
北衙(北司)
指内廷宦官势力,掌控禁军并干预朝政,与南衙形成对立。这种分权体现了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政治特征。
部分资料提到“南北衙”可引申为地理上相隔遥远的两地官府,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并非核心定义。
南北衙是一个成语,表示南方和北方的官府。南指南方,北指北方,衙指官府。
南北衙的拆分部首为南、北、衙,共有12个笔画。
南北衙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八年》:“夫南北衙,寡人之所大者也。”意思是说国家南北之间的官府,是国君的大事。后来用来指南方和北方的官府。
南北衙的繁体字为「南北衙」,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南北衙的写法并没有记录到特别不同的形式。
1. 南北衙相隔遥远,需要建设更多的交通设施。
2. 老一辈官员经常往来于南北衙之间。
南衙、北衙、南方、北方
南北两地、南方和北方的官府
同府、同一地区的官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