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设言的意思、设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设言的解释

(1).假设的话。《韩非子·南面》:“人臣为主设事,而恐其非也,则先出説设言曰:‘议是事者,妬事者也。’” 梁启雄 解:“假设的话。”《诗·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宋 朱熹 集传:“此皆设言,以见欲其死亡之甚也。”

(2).立言;说话。《淮南子·原道训》:“昔 舜 耕於 歷山 ,朞年而田者争处墝埆……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 南朝 梁 陶弘景 《<登真隐诀>序》:“真人立象垂训,本不为朦狡设言,故每标通衢而恒略曲径。” 宋 宋祁 《杨太尉墓志铭》:“ 庆历 二年, 契丹 閫,差人来请,设言造端,谋寒先盟。”《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设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本义为“布置、安排”(《说文解字·言部》),引申为“假设、虚构”。如《周礼·秋官·小司寇》“设坐置旃”郑玄注:“设,陈也。”后发展出“设计言辞”的抽象义。

  2. 指言语、论说(《说文解字·言部》),强调表达行为本身。

    二字组合后,“设言”指有意识地构思并陈述特定内容,隐含主观设计性。

二、古籍经典释义

  1. 假设性论述

    《韩非子·显学》以“设言”指代预设前提的推理论证:“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此语境中“设言”即建立论证框架。

  2. 策略性表达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设言”需符合事理逻辑:“文欲如其事,未闻事欲如其文”,指出言辞设计应以事实为根基。

三、现代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归纳为:

设言(shè yán)

  1. 假设的言论;虚构的言辞。
  2. 谋划并陈述特定主张。

    示例:古人设言以讽谏,今人立论以明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卷,第1023页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2.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3.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网络扩展解释

“设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本释义

  1. 假设的话
    指通过虚构或假设的言辞进行表达,常用于辩论、文学创作或逻辑推理中。例如《韩非子·南面》中提到“人臣为主设事,而恐其非也,则先出说设言”,此处“设言”即指为论证观点而提出的假设性言论。

  2. 立言;说话
    强调通过言辞表达思想或主张,如《淮南子·原道训》中“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意为不刻意用言语表达,却能传递深意。


二、用法与出处

  1. 经典文献中的用例

    • 《韩非子》用“设言”表示假设性论证,体现逻辑思辨。
    • 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注解“设言”为“虚构言辞以强调情感”(如“投畀豺虎”的夸张表达)。
  2. 引申含义(需结合语境)
    在特定语境下,“设言”可能隐含“编造欺骗性言辞”的贬义,例如成语用法中(如“设言托意”指用虚构言辞传递意图)。


三、总结

“设言”的核心意义是通过虚构或假设的言辞表达观点,既可中性指代逻辑假设或文学手法,也可能暗含欺骗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佳百业绊拘颁马保丁备善本爵搏撠伯术簸之扬之﹐糠秕在前不敢掠美豺兕赐额诋让地神东萨摩亚放野蕃芜反义词風吹草動趺萼官纪国富民强贺悦黄幄货源翦疆骄媢吉礼惊吵纪序髻髽匡谏扩音机里豪吏势柳青模剽旁嘲平乱起墨清软骑月雨软颤三百六十行靸霅圣通耍贫嘴朔方洮沬天眚铁了事同学究头没杯案微脉唯心辩证法舞会物理变化仙阙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