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郊祀的仪制,于坛下扫地设祭。《礼记·礼器》:“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 孔颖达 疏:“初则燔柴於大坛,燔柴讫,於坛下扫地而设祭。此 周 法也。”《汉书·郊祀志下》:“臣闻郊饗帝之义,埽地而祭。”后以为简易祭祀仪式。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埽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世。’”《后汉书·张酺传》:“ 显节陵 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
(2).谓扫除净尽。亦喻完全丧失。《汉书·魏豹田儋韩信传赞》:“ 秦 灭六国,而上古遗烈埽地尽矣。”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为贱隶,六畜资财,埽地而尽。”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俗书之误》:“至如‘暴’已从‘日’,又加‘日’而为‘曝’;‘然’已从‘火’,又加‘火’而为‘燃’……架屋叠牀,触目皆是,而字学埽地矣。”
“埽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古代祭祀仪制
指在郊祀时于坛下扫地设祭的仪式,属于周代礼制中的简易祭祀形式。
二、比喻彻底清除或丧失
引申为将事物完全扫除或丧失殆尽。
注意:“埽”是“扫”的异体字,但“埽地”多用于特定语境(如礼制或文学比喻),与普通扫地含义不同。
埽地指的是将土地或地面打平整齐,使之平坦的行为或过程。
埽地的部首是土(⼟),共有10个笔画。
埽地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是由“埽”和“地”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埽”字表示平整、修整之意,“地”字表示地面或土地。
埽地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埽地”。
在古时候,埽地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仍然是由“埽”和“地”两个字组合而成。
1. 农民们辛勤劳作,埽地种植,终于丰收了。
2. 这片废弃的土地需要经过埽地才能重新利用。
埽平、重新埽地、埽修、废地埽地、埽整
平整、修整、整平
凹地、崎岖、不平
案杯谶候怆囊闯伺粗衣淡饭杜口方伯庚癸关借冠族孤雌生殖画水慧义江稻简易交蚀解郁酒歌酒枚蚗蠪居无求安刻剥矿璞敛身劣迹零堕燐火龙虎榜乱轰轰漫録卯册目摄飘散前代钱监钳噤谦惧乞取荣赏鋭悍瑞像尚韦圣者神头鬼脸誓表霜螯舒戟愬告舒新城素管睟表掏腰包抟治蜿蟺唯利是求问听咸黑县志枭色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