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地神时,将祭品埋于地下,设人守护,谓之“守瘞”。《周礼·春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凡祭事守瘞,凡丧事掌巫降之礼。” 郑玄 注:“瘞谓若祭地祇有埋牲玉者也,守之者以祭礼未毕若有事然,祭礼毕则去之。”
“守瘗”是一个古代祭祀相关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守瘗”指古代祭祀地神(地祇)时,将祭品(如牲玉等)埋于地下,并设专人守护的仪式流程。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神灵的敬畏,以及祭祀礼仪的严谨性。
根据《周礼·春官·司巫》记载,司巫掌管群巫的政令,并在祭祀活动中负责“守瘗”。郑玄对此注释称:祭祀地祇时需埋藏祭品,守护者在祭礼未完成时须驻守,祭礼结束后方可离开。这反映了古代祭祀的规范性和仪式感。
“守瘗”属于周代祭祀体系的一部分,与“瘗埋”礼制密切相关。类似的仪式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可见其在中国古代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礼》中其他祭祀礼仪,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守瘗(shǒu y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宀”、“襄”、“疒”三个部首组成,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宀(宝盖儿,3画)、襄(衣襟,7画)、疒(病,5画)。总的来说,它是一个由15画构成的汉字。
守瘗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属于正音反误词,引申义为“守护和守寿者”。其中,“守”指守护、保护,强调持守、坚守;“瘗”则是指埋葬、安葬,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整体而言,守瘗表示为了纪念与保护而对逝者进行安葬和守护。
在繁体字中,“守瘗”一词的写法为「守瘞」。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在古时候的汉字中,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以守瘗为例,古代汉字写作「守瘞」,并且一些笔画的书写方式也略有不同,具体细节可以在古代汉字字典中找到。
以下是一些关于守瘗的使用例句:
1. 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我们要守瘗并给他们最好的安葬。
2. 在古代,守瘗是一种尊重并表达对逝者的感激之情的方式。
3. 祖父去世后,全家人一直守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与守瘗相关的组词有:守墓、守灵、守夜、守寡、守贞等。
守瘗的近义词有:守墓、守灵、守夜等。
守瘗的反义词没有一个固定的词语与之对应。反义词取决于特定语境,如果指不守护与不纪念逝者的行为和态度,可以使用不守护、不守寿等词作为反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