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瘗的意思、守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瘗的解释

古代祭祀地神时,将祭品埋于地下,设人守护,谓之“守瘞”。《周礼·春官·司巫》:“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凡祭事守瘞,凡丧事掌巫降之礼。” 郑玄 注:“瘞谓若祭地祇有埋牲玉者也,守之者以祭礼未毕若有事然,祭礼毕则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守瘗是一个源自古代祭祀礼仪的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1. 核心词义

    指古代祭祀地祇(土地神)时,在将祭品(如牺牲、玉帛等)埋入地下后,由专人负责看守埋祭之处,直至仪式完全结束的行为。其目的是防止祭品被动物或他人破坏,确保祭祀的完整性与神圣性 。

  2. 词义构成解析

    • 守:看守、守护。
    • 瘗:音 yì,意为掩埋、埋藏,特指古代祭祀时将祭品埋入地下以祭地祇的行为。

      因此,“守瘗”即“看守埋祭之处”。

  3. 历史背景与仪式作用

    这一行为是古代祭祀礼仪(尤其是祭地礼)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周礼》等典籍记载,祭祀地祇时,祭品需埋于地下(称为“瘗”)。埋祭后,并非立即结束,而是需要有人在一旁看守一段时间,象征性地等待神灵享用完毕或防止亵渎,体现了古人对祭祀仪式的庄重态度和对神灵的敬畏。

  4. 现代使用情况

    “守瘗”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礼制、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的语境中。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守瘗”是一个古代祭祀相关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守瘗”指古代祭祀地神(地祇)时,将祭品(如牲玉等)埋于地下,并设专人守护的仪式流程。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神灵的敬畏,以及祭祀礼仪的严谨性。

2.出处与职责

根据《周礼·春官·司巫》记载,司巫掌管群巫的政令,并在祭祀活动中负责“守瘗”。郑玄对此注释称:祭祀地祇时需埋藏祭品,守护者在祭礼未完成时须驻守,祭礼结束后方可离开。这反映了古代祭祀的规范性和仪式感。

3.意义与流程

4.历史背景

“守瘗”属于周代祭祀体系的一部分,与“瘗埋”礼制密切相关。类似的仪式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可见其在中国古代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周礼》中其他祭祀礼仪,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宝塔山变豹髀盖佛泥村蛮打牙配嘴吊床都郡斗转星移访谘飞檝缝掖拱把狗傍人势海南贺楼荷珠夾袄交知迹盗棘林京片子今年筋退近习遽宁居起卡规琅华老莱衣撂荒励精流酥丽藻龙翰鲁城论坐禡禂末艺戕残骑赤鲤情迹气丧秋输麴豉塞上马上下忙诗谶诗存私意诉辨夙疾泰山刻石汤祷桑林跳变项背项城先农仙韶曲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