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泰山刻石的意思、泰山刻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泰山刻石的解释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泰山刻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碑刻之一,又称"秦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时,丞相李斯以小篆书写的颂德石刻。其核心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拆解为:

  1. 词义本源

    "泰山"指五岳之首的东岳,象征崇高与稳固;"刻石"即镌刻文字于石上。合称特指秦始皇封禅泰山所立、由李斯书写的纪功石碑。它是秦朝"书同文"政策下官方标准小篆的实物典范。

  2. 文字学价值

    刻石全文共222字(原石已佚,现存残拓),字体为秦小篆,结构严谨,笔画圆润匀称。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称其"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汉字由大篆向小篆演变的关键实证,为研究古文字演变提供权威范本。

  3. 历史文献意义

    内容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亲巡远方,登兹泰山"的功绩,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录封禅事件互证,是研究秦代政治制度与封禅礼仪的一手史料。司马迁评其"刻石颂秦德",彰显皇权天授思想。

  4. 现存状态

    原石历经损毁,现仅存残石两方(藏于泰安市岱庙博物馆),分别为秦二世诏书残文10字与"臣斯臣去疾"等4字。虽残缺,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书法界临习小篆的"法帖之祖"(参见《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卷》)。

学术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泰山刻石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刻作品,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泰山时,丞相李斯为歌颂秦德所刻的石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后,又在碑背补刻诏书及从臣姓名,形成前后两次刻制的完整碑文。

二、历史背景

  1. 始皇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命李斯撰写144字铭文,记载统一功绩。
  2. 二世补刻: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效仿父亲东巡,在原碑补刻78字诏书,两次共计222字。

三、艺术价值

  1. 书法典范:作为秦代官方标准小篆,字体工整圆健,笔画如铁线般刚劲,结构对称严谨,被誉为"玉箸篆"典范。
  2. 书同文实证:该刻石是秦始皇"书同文"政策最直接的物证,确立小篆为统一文字。

四、现存状况 原碑历经2000多年风雨,现仅存残石,藏于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残存十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世称"泰山十字"。宋代徐铉曾据拓本重刻,现存岱庙碑廊。

五、文化意义

  1. 政治象征:见证秦始皇封禅仪典,体现中央集权制度。
  2. 书法鼻祖:开中国碑刻先河,被尊为"碑刻之祖",影响后世篆书发展。

(可通过网页 查看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没拔帜杮札埲塕冰凌壁坞材地惩纠得使电势狄梁公递生缎疋库笃习风雨飘零富士纸管自顾前不顾后洪猷圜坛化枭为鸠晦曚货贩贱服谏职家屋嘉诏解堕寖陋絶冥矍圃居林空堕籁竽郎榆廉便另开罗衿茅草梅村祭酒訬訬铭肌镂骨觅死年货倪子平房千岁树曲劝箬包船摄守数来宝肆力算部胎子铁券统纪魋顔五阳先志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