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梅尧臣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赵翼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
“老莱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孝道的一个典故,其核心含义与孝养父母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源自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记载(),老莱子为让年迈父母欢心,七十岁时仍身穿五彩衣,模仿婴儿动作和啼哭,甚至故意跌倒装哭,以此逗乐双亲。这种行为被称为“戏彩娱亲”,成为孝亲典范。
“老莱衣”特指老莱子所穿的彩色衣装,后演化为孝养父母的代名词,尤其在诗词中常被引用。例如:
老莱子是道家学派人物(),与老子、孔子同时期。他不仅以孝闻名,还通过养鸟等行为丰富父母的晚年生活,展现了古代“色养”(和颜悦色奉养)的孝道内涵。
该典故强调子女应通过言行让父母身心愉悦,超越了物质供养的层面,成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核心精神至今仍被用于家庭教育与道德倡导。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诗文引用或道家思想关联,可参考、6、7等来源()。
《老莱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衣服古旧、陈旧。形容人穿着的衣服年久失修,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目。
《老莱衣》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衣。
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老莱衣》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部名为《庄子 - 齐物论》的著作中。其中有句话说:“比物属是,比虫不比,比之不相若,不比不相伤也。故曰:‘无可比者。’比者伐伤也,可以伐毁太山岳也,请言其所以伐伤也者。比者形也,虽犹未害雌雄之真。如伐敖鳅之梓泽,谓之杼穷者,看似敖鳅之梓泽者,故曰:‘杼穷。’谓杼称是,敖鳅,形犹 老莱衣者也。”这段话中的“形犹老莱衣者”即是成语“老莱衣”的最早出处。
以繁体字形式书写的《老莱衣》为「老萊衣」。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可以将《老莱衣》分别写为「老萊衣」或「老蘱衣」。
他穿着一身老莱衣,看起来更像个乡下人。
老去、莱茵、衣食、陈旧、装束。
陈旧、陈腐、破旧、失修、破烂。
新潮、时髦、时尚、光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