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老莱衣的意思、老莱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老莱衣的解释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梅尧臣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赵翼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老莱衣”是汉语典故词汇,典出《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指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娱亲所穿的五彩衣,后成为孝亲文化的象征符号。该词多用于诗文创作,表达子女承欢膝下、奉养至亲的伦理观念。

一、词语释义与典故溯源

“老莱衣”本指老莱子年七十仍着彩衣模仿婴儿,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博欢心的孝行。《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孝子传》载:“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斑斓衣。”此典故被纳入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形成“戏彩娱亲”的固定意象。

二、文化内涵与语用特征

该词在诗词中常作“莱衣”“斑衣”等变体,承载着三重文化内涵:

  1. 孝道实践:如孟浩然《蔡阳馆》云“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体现传统孝亲礼仪
  2. 天伦之乐:苏轼《次韵李修孺留别》中“白首故山空倚梦,新年寿母羡莱衣”展现家庭温情
  3. 时间隐喻: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用“伏雌扊扅且未画,夜夜饭牛将莱衣”暗喻孝养与功名的矛盾

三、现代语用与学术研究

当代《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634页明确标注该词条属历史典故类词汇。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老莱衣”作为文化符号,浓缩了儒家“事亲以诚”的伦理观,其语义演变反映了汉语典故词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孝部
  2.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一三·人事部
  3. 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5.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老莱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孝道的一个典故,其核心含义与孝养父母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典故

源自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记载(),老莱子为让年迈父母欢心,七十岁时仍身穿五彩衣,模仿婴儿动作和啼哭,甚至故意跌倒装哭,以此逗乐双亲。这种行为被称为“戏彩娱亲”,成为孝亲典范。

二、文化象征

“老莱衣”特指老莱子所穿的彩色衣装,后演化为孝养父母的代名词,尤其在诗词中常被引用。例如:

三、历史背景

老莱子是道家学派人物(),与老子、孔子同时期。他不仅以孝闻名,还通过养鸟等行为丰富父母的晚年生活,展现了古代“色养”(和颜悦色奉养)的孝道内涵。

四、现代意义

该典故强调子女应通过言行让父母身心愉悦,超越了物质供养的层面,成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核心精神至今仍被用于家庭教育与道德倡导。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诗文引用或道家思想关联,可参考、6、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年背褡子边功乘人不备赤胫筹国唇舌殚思极虑倒装答讪得道肥得人心點籍独轮梵天王奉上凤翥鸾回浮灾狗头狗脑规锢过咎护庇酱瓣草脚碰脚讥忿畟畟金络就书谲数抉微捃拾刲剔裂叶风立交桥龙凤饼緑峥峥门到户説绵甲蔑辱南极老人囓臂泼脚子货畦沟青逵劝儆软温温三献山东山相,山西出将上等兵疝气神品说媒宋子桃花人面滕王阁土俗晚侍生逶虵衔欢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