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保持生气。《左传·昭公十一年》:“今 单子 ……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从,无守气矣。” 杨伯峻 注:“守气谓保守身体之气。”
(2).谓保持勇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施舍 之守气,又不如 曾子 之守约也。”
(3).谓保持高尚气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4).道教语。谓含阴阳生化之气。《云笈七籤》卷十:“守气者,能含阴阳之气,以生毛羽,得飞仙道。”
守气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义项,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工具书综合阐释:
保持元气或生命气息
指维持身体的内在生命力或呼吸节奏。此义源于中医养生理论,如《黄帝内经》强调“守气”以调息养神。古籍《庄子·刻意》亦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暗合守气之理。
坚守精神意志或节操
形容人坚持信念、不随波逐流。如《孟子·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时提出“持其志,无暴其气”,朱熹注解为“守气即持志之道”。明代宋濂《文原》进一步阐释:“为文必在养气……守气而志不挠,则言有物而行有恒”。
军事术语中指维持士气
古代兵家强调作战时需稳固军队斗志。《孙子兵法·军争》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之论,清代魏源《圣武记》引申为“善用兵者,守气不守形”,强调士气重于阵型。
词源补充说明
“守气”属动宾式复合词,先秦已见用例。“守”本义为持守,“气”在哲学中涵盖物质、精神双重维度,故该词兼具生理与伦理内涵。现代汉语中,义项1多用于养生领域,义项2为文学、哲学常用概念,义项3则属历史军事用语。
参考文献来源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点校本)
《孟子集注》(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魏源全集·圣武记》(岳麓书社)
“守气”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守气”的核心在于“守”,即通过不同方式维持某种状态,如生命力、精神品质或能量。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在古籍中多指生命之气或勇气,而道教与中医则延伸为能量或治疗手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针灸操作细节,可参考《左传》《孟子》及《黄帝内经》相关章节。
百障板栗碧麦博览五车捕执长民逞酒崇重黜妇次止催熟单独概念挡箭牌大壮舞鵰翎鄂渚发业费脚手非望風瞀扶助乖硋官侣裹尸胡塞奸旗鼓家至户晓击檝金奔巴瓶苛细凉席厘定灵渊林于六场通头柳拐子厘治鲁两生美业牛箧蹒局皮笠黔娄青丝编秋眼设隘沈练眎听失中溲浡肃栗帑僇贪贜坏法彤弧恫矜铜轮推施外屋丸赤白五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