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设置关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滱水 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 熊会贞 疏:“盖因设关以察非常,故《魏书·太宗纪》、《灵徵志》有 天门关 之称。”
(2).谓天设之险阻。 北齐 邢邵 《百官贺平石头表》:“ 大江 设隘,实限夷华, 前魏 观涛而退, 后魏 登山而反,声教不通,多歷年代。”
设隘是汉语中的军事术语,指在险要或狭窄的地段设置关隘、堡垒等防御工事,以阻挡敌军进攻或控制交通要道。其核心含义强调利用地理优势构建军事屏障,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意为“布置、建立”,强调主动构建防御体系的行为。
指险要的关口或狭窄通道,如山谷、关隘等易守难攻之地。
《汉语大词典》释“隘”为“险要之处”。
现代语境中,“设隘”可隐喻设置障碍或门槛,如:
“市场竞争中,企业常通过技术专利设隘,限制对手进入。”
但此用法属引申义,核心仍保留军事防御的原始内涵。
明确标注“设隘”为“于险要处设防”*。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隘守险”的战略实践*。
“秦人设隘于崤山,伏击晋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例中,“设隘”指秦军在崤山峡谷布置伏兵,利用地形全歼晋军*。
结语
“设隘”是兼具地理与战术智慧的军事行为,其释义需紧扣“利用险地构筑防御”的本质。现代引申用法虽存在,但学术讨论仍应以原始军事定义为基准。
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6卷,第423页。
参考:《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2010)地形篇,第87页。
参考:《中国古代军事通史·春秋战国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第204页。
“设隘”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设置关塞
指在险要之地设立防御设施或关卡,用于军事防御或控制交通。例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即在峡谷中设置关隘以盘查行人。
天设之险阻
形容自然形成的险要地形,如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北齐邢邵曾用“大江设隘”描述长江作为天然防线的作用。
“设隘”既可指具体的军事防御措施,也可用于抽象描述自然或人为的限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阿从哀吁拔简博棋不步人脚斥力存贮殚绌颠陨帝义冬小麦豆丝读破句繁露奉巾栉孚信腐浊谷粜和吟洊登郊寒焦劳九饤盘匡戾老人星联篇累牍轹籍灵悟逻打陆味冒嫌闷打孩迷里咕咚明驼廿二史你儜评点乾亲七冲门七重围子青桐券商塙切稔奸少司命矢口狡赖书读五车熟分水剑夙慧遂许提比铁字梯路哇哇威棱五灵限牒霄衢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