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言律的意思、五言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言律的解释

见“ 五言律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属于近体诗(格律诗)的范畴。其名称直接体现了核心特征:“五言”指每句诗固定为五个字,“律”则强调其严格遵循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格律规范。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文学史与格律规则进行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结构特征

  1. 句式固定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总计四十字。不得增减字数,如《唐诗三百首》收录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典型五言律句。

  2. 平仄规则

    依据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划分平仄,每句需符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交替规律,且上下句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例如首联次句与颔联首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一致。

  3. 押韵要求

    偶句末字必须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常用《平水韵》下平声“侵”“真”等韵部,如王维《山居秋暝》以“秋”“流”“舟”“留”押尤韵。


二、对仗的严谨性


三、历史渊源与发展

五言律诗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总结六朝声律理论,确立“粘对规则”,使五言八句体完成从古体到律体的转变。盛唐时期,王维、杜甫等将艺术性推向高峰,题材涵盖山水、边塞、咏史等,成为科举考试与文人创作的典范体裁。


四、代表作品与文学地位


资料来源参考:

  1.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五言律,全称“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属于近体诗(格律诗)的范畴,定型于唐代。其核心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格式

  1. 字数与句数
    每句五字,全诗共八句,形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结构公式
    总句数:$8$
    总字数:$8 times 5 = 40$(字)

二、格律规则

  1. 平仄
    每句需遵循固定的平仄交替规则,如“仄起平收”或“平起仄收”,且上下句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例如:
    $$ text{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text{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2. 对仗
    颔联(第3-4句)和颈联(第5-6句)必须对仗工整,要求词性、结构对称。例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即为工对。
  3. 押韵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偶数句必押韵。

三、历史发展与代表诗人

五言律诗由南朝“永明体”发展而来,至唐代成熟。杜甫、王维、李白等诗人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


四、与其他诗体的区别


五言律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成为中华诗词文化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赏析。

别人正在浏览...

奥地利帝国板城渚口碑拓本初子午线表奏逼凑别有用心草偃风行差占吃惊受怕从属倒春寒断丝方国吠形吠声风旛拂晨给口弓鞬雊鸣恒分昏黯黪昏嚚火环嘉话简伉检闲骄霸急忙忙钜狡狙狙恐惕狼当亮丽李闯列从龙恩慢条丝礼臬极疲剧平均地权青铁砚攘狱入閤慎德省事宁人生主神眉鬼道殊私陶匏土伯特颓芜文化馆乌虖仙环消弥消撒小小不言协治席丰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