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卫关隘的官吏。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二:“唱橈欲过 平阳 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唐 许棠 《过穆陵关》诗:“荒关无守吏,亦耻白衣过。”
守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源自古代汉语,指负责守卫或看守职责的官吏。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可靠来源确保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守吏指“看守或守卫的官吏”,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负责城防、关隘或重要场所守卫任务的官员。该词由“守”和“吏”两部分组成:“守”意为防守、守卫,强调保护职责;“吏”意为官吏、官员,指在官府中任职的人员。组合后,守吏特指那些执行具体守卫工作的低级或中级官吏,例如守城门的士兵或关隘的巡检官。在历史文献中,守吏常见于描述边防或治安场景,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分工。例如,在《史记》等典籍中,守吏一词用于指代地方守卫人员,突显其维护秩序的角色。
为丰富解释,补充词源和用法细节:守吏的词义强调职务的实践性,区别于高级官员的决策职能。在《辞海》中,守吏被归类为“职官类”词汇,常用于文言文或历史文本,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术讨论中仍具研究价值。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些词典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的权威工具书,确保了解释的准确性。
“守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守卫关隘或要地的官吏,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守吏”由“守”(守卫)和“吏”(官吏)组成,字面意为负责守卫的官员,特指驻守关隘、戍所等战略要地的低级官吏。其职责包括盘查过往行人、维护边境安全等。
唐代文献中的例证
职能特点
守吏多为基层武职,隶属地方驻军或边防系统,常见于交通要道或军事要塞,兼具治安管理与军事防御功能。
需注意与“守令”(郡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区分,二者职能不同。守吏侧重军事守卫,而守令侧重民政管理。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文献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可帮助全面理解该词含义。
阿奶暗楼子班籍变型闭拒查验赤忱穿花纳锦淙潨呆才簜札倒箧倾筐大手术反方翻更丰鉴封口宫舍惯世瑰富猴年画鹢齎敕棘荆九年之蓄卷须聚蚊成雷空乘困剧兰桡乐乐烈妇历尽沧桑流景鹿币捋虎须痝然美荫面筋棉裤莫春女主人陪斗七校日下霜矛随车太阴草贪夺天仓铁板钉钉晩来万殊稳操左券緼袍文章宗工握粟效能销失谢公墩